摘要:課堂的靈動源自于學生的靈氣,而學生的靈動則源于教師課堂教學的靈活。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本是學習和探索的主體,教師必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培育學生的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本文以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索如何以貼近學生心靈的方式拓展閱讀,從多元素,多渠道打通經脈,讓學生帶著期待和激情沉浸課堂,讓語文課堂上流淌出靈動的靈氣。
關鍵詞:小學語文;靈動課堂;教學策略
前言:
我們所指“語文靈動課堂”,應當是充滿生命的激情和靈動,彰顯語文的韻味和靈氣。這樣的課堂上不提倡教師“唱主角”,主張學生“動”起來,培育學生“靈動之氣”。這樣的課堂關鍵在于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變革舊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最終實現“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學。教學教學,亦教亦學,教中有學,教中進學,學以致教,教學相長”的目標。為此,打造靈動課堂,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提升教學品質,從不同渠道著手,撥動學生的心弦,讓課堂熠熠生輝。
一、以朗讀為鏡,讓語文課堂蓄養靈氣
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小學生正處于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時期,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感知主要來自于朗讀,聲情并茂的朗讀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驗,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還可以敏化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心靈的游弋和意境的抵達。
例如:《釣魚》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中的一篇課文,屬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敘述了34年前鱸魚捕撈開放日的前一天夜晚,“我”和父親去釣魚。“我”好不容易釣到了一條大鱸魚,父親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這件事給了“我”終生的啟示,讓“我”懂得了在各種誘惑面前,要有抵制的勇氣和力量。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學習本文,應抓住學生這一能力,讓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能力,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同時,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課文蘊含著的深刻的做人道理,從中得到啟迪,完成本課的學習目標。在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用令人眼花繚亂的多媒體,就從最純粹,最直接的范讀開始,激發朗讀熱情,培養學生感知能力,讓學生從教師的范讀中積蓄力量,培養抵制誘惑的勇氣。進而將這種養成之氣付諸于課文的朗讀中,而課堂也在學生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朗讀中散發出一種蓬勃正氣。
二、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讓語文課堂開啟靈氣
電教多媒體生動形象,易被感知,吸引學生,具有其它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但若使用不當,則畫蛇添足,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如何發揮其獨特優勢,使之真正融于整體教學之中,選擇適當的介入時機非常重要,一般地說,教材中難以用言語表達、學生缺少感性認識而難以領悟的地方介入電教媒體,就能起到畫龍點晴的作用,使學生茅塞頓開。在教學中一些專屬名詞,就可利用投影圖片,或制作多媒體軟件,在關鍵部位進行動態演示,這樣教師不必用太多的語言就可把難點順利化解。電教媒體只有適時使用,恰到好處,才能獲得最佳教學效果。如果以“激趣、整體感知”為主的課,媒體可放在新授之前,以激發學生認知和學習的興奮度,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過渡。
例如,在教學語文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孔子學琴》一課時,就恰當運用了多媒體手段。該故事典故出自《史記》,講的是孔子五十多歲時,已經精通音樂,但仍不滿足,于是向師襄學習彈琴的一個小故事。表現了孔子謙遜、好學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課文語言樸實簡練,結構清晰、嚴謹。寫了孔子學琴的四個階段:即學會曲譜——掌握技巧——彈出思想——曲中識人,情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連貫又緊湊。孔子是后人成長的營養與學習的楷模。根據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去了解他的經歷,解讀他們的人生,體會我們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在閱讀中受到啟發與教育。所以,讓學生學習其精神、吸取其力量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課前,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一些孔子的相關資料。在教學過程中,以圖片導入,資料鋪墊。用多媒體出示孔子像圖片,教師提問: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學生猜測)教師揭示并板書:孔子。老師問:課前讓大家搜集了孔子資料,咱們來談談你對孔子的了解好嗎?(學生結合在課前了解關于孔子的資料來談。)老師:同學們課前搜集了很多有價值的資料,我看出了你們對先賢的崇拜以及進一步了解先賢的欲望。孔子有怎樣的人生?他是怎樣成為圣賢的?……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從《孔子學琴》的故事中,我們一定會受到啟發,找到答案的!
三、靈活捕捉生成資源,生成靈動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既是重要參與者,也是學習的主體,有著鮮明的特點,會閃現出獨特的想法,并且是教師無法預設的,這就給課堂增添了一些不確定因素,具有多變性的特點。再者,課堂的發展本身就有著復雜性,是向未知挺進的,途中會遭遇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若能靈活應對,也許這些“節外生枝”就能演變為美麗的風景,讓課堂綻放生命的光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精心預設之外,課堂生成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需求,為了學生的發展,及時捕捉各種生成資源,比如學生突然插嘴;學生的質疑提問等,靈活調整預設,不能一味趕進度而讓生成性資源悄悄溜走,失去機智生成機會。
例如,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學漢字“吏”時,教師在黑板上板書,并要求同學們注意其寫法:“吏”字比“史”字多了一橫……話音未落,發現有幾位同學的竊竊私語聲,此時教師并沒有直接批評他們,而是打住話語,詢問這些學生是否有什么事情可以讓大家一起分享下?于是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有更好的方法來學習與識記“吏”。于是,教師請那位同學介紹自己的方法,該同學慢慢說道:在古代的時候,“吏”指當官的,電視里,那些官員頭上不都是戴著一頂又長又大的帽子嗎,你看,這帽子是不是像“吏”字上面的一橫?其他學生也非常贊同這位學生的看法。于是,教師對該同學進行表揚,夸獎他是善于觀察與思考的學生,并還急中生智,根據這位同學的分析,編寫了一個簡單的順口溜,幫助學生們巧妙記憶:“吏”是官,一橫是官帽,你我要記牢。這樣,及時捕捉了課堂意外資源,促進課堂動態生成,靈活活躍,也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吏”的字形,明白了它的詞義,卓有成效。同時,也鼓勵了學生要敢于發言,敢于創造,學做學習的主人。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不應當是生硬和呆板的代言,而應當是生命和鮮活的彰顯。新課標倡導“從一個開放的心靈到另一個開放心靈”的語文課堂,教師只有徹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為營、“一問到底”的傳統教學模式,才能還學生一個與時俱進、合作探究、動態生成的學習情境。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元素多渠道”的教學方法,在尊重學生天性的條件下,激發學生熱情,發展學生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方顯生命的厚重。
參考文獻
[1]李云超.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智慧和靈動[J].學周刊,2015(05)
[2]董在兵,賈文梅.給小學語文課堂涂抹上靈動的色彩[J].小學教學參考,2011(06)
作者簡介:劉蘇(1977—),女(漢族),衡陽市雁峰區茶園小學任教,大專學歷,小學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作者單位:衡陽市雁峰區茶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