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嬋
摘要:樁海地區新近系河道砂體具有厚度薄、含油面積小和儲量豐度低的特點,結合地球物理方法和海上勘探開發的特殊性,形成了一套館下段微幅構造精細解釋、館上段河道砂體精細描述和多層兼探、井軌跡優化技術。并在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對類似新近系油藏評價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樁海地區;新近系;館上段;館下段;河道砂體;高效;精細
樁海地區新近系一直是埕島地區增儲上產的主要陣地。截止到目前上報新近系儲量3000萬噸。縱觀樁海地區的整個勘探歷程,經歷了幾起幾落的勘探高潮和低潮期,2004年達到勘探高潮期,但是從2012年起,樁海地區新近系的勘探陷入低潮期。主要是因為這個地區新近系油層厚度“薄”和層數“少”;油層單層平均厚度4.7m,單井鉆遇油層2.4層;砂體面積“小”,含油面積<0.6km2占60%;儲量豐度“低”,一般小于200×104t/km2。因此需要探索高效勘探技術,實現這個地區儲量的快速動用。
1.館下段微幅構造精細解釋技術
樁海地區館下段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構造因素控制。樁海地區是位于埕島和樁西潛山披覆構造帶的結合部,區內發育多條斷層,這些斷層相互配置形成了大量的構造圈閉,為油氣聚集提供有利場所。其中樁海111和樁斜136井的成功鉆遇,也證明樁海地區館下段油源不是問題,并且樁海地區油氣聚集區都具有一定的微幅構造(圖1)。
在常規地震剖面的基礎上,以相干地震屬性為指導,從剖面上對斷層進行精細刻畫,平面上對斷層進行合理組合,并對有利區進行微構造成圖,落實微幅構造和小斷鼻和小斷塊。在精細落實館下段圈閉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斷層對接、泥巖涂抹和活動性質,對斷層封堵性進行分析,建立館下段成藏模式圖(圖2)。
2.館上段河道砂體精細描述技術
勘探實踐證實,曲流河的河道砂體是館上段的有利含油砂體,館上5砂組和館上6砂組是主要目的層系,整個埕島地區的館上段均具有良好的含油性,但砂體比從西向東逐漸降低,埕島主體部位,砂地比整體大于40%,向東到樁海地區逐漸降到35%,砂體更加孤立。在明確了埕島地區新近系地質特征的基礎上,儲層描述與預測的準確性對于該層系的勘探部署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對樁海地區砂體進行巖石物理分析,通過分析來看,樁海地區館陶組砂巖表現為相對低密度的反射特征,從聲波上來看,差別不是很大,所以造成砂泥巖反射截面為負反射特征,所以正常剖面在波谷內,所以我們反極性描述砂巖。
樁海地區油層主要集中在館上6砂組頂部和5砂組底部,因此針對館上6砂組頂部進行精細層位追蹤,在精細解釋層位的基礎上,沿解釋層上下各開8ms時窗,提取最大振幅屬性圖。從屬性圖(圖3)上可以清晰識別館上6砂組主要河道的展布方向與范圍,河道主要呈北東走向,也發育一系列的小型河道,和北東向的主河道相互切截,小河道對于勘探來講,意義不是很大,因此主要是針對大型河道進行砂體的描繪和刻畫。在地質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油氣成藏規律共描述1層砂體(圖4),預測有利面積15Km2,儲量規模1000萬噸。
3. 多層兼探,井軌跡優化設計技術
針對海上勘探開發的特殊性,我們把降本提效放在首位,在井位部署工作中,圍繞規模儲量區塊,優化井軌跡設計,對部署的埕北314、樁海113、樁海斜114井開窗側鉆。在實現多層兼探的同時,有效節省勘探費用。2018年8月份樁海113井在館上7砂組鉆遇油層后,通過對周圍井區的地質分析,認為樁海113井北部在館下段和東營1+2砂組均位于有利構造圈閉內。建議向北側鉆,部署樁海113側井。樁海113側井全井段見到良好油氣顯示,并在館下段獲得高產工業油流。因此這種井軌跡優化技術既降低成本,又可以增加效益。是樁海地區高效的勘探技術。
4.結論
通過上述技術的應用,明確了樁海地區新近系油藏勘探潛力,2018年部署被采納探井12口,今年在新近系完鉆井7口,5口井獲得工業油流。本年度已上報新近系控制儲量403.12萬噸,為今年勝利油田增儲上產作出重要貢獻。另外,根據新鉆井樁海115等井情況,預計可以上報控制儲量330萬噸。樁海地區新近系高效勘探評價技術的科學性已經在實踐中得到證實,依托新近系高效勘探評價技術,在樁海地區新近系儲量空白區發現新的儲量規模陣地!
參考文獻
[1] 李陽,李雙應,岳書倉,等. 勝利油田孤島油區館陶組上段沉積結構單元[J].地質科學,2002,37(2):219-230
[2] 張海娜. 渤海灣盆地埕島油田館上段沉積相研究[J]. 石油實驗地質,2007,29(1):52-56.
[3] 田曉平,孫風濤,郭鐵恩,王少鵬,陳國成.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砂巖儲層描述技術[J].海洋石油,2014,34(1):27-31.
[4] 夏同星,明君,陳文雄,趙斌.渤海南部海域新近系油田儲層預測特色技術[J].中國海上油氣,2012,24(1):34-37.
(作者單位:中石化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