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薇拉﹒凱瑟荒原系列小說的生態女性主義研究”(項目編號:17WWE368)。
摘 要:薇拉·凱瑟是美國非常著名的女性作家,擅長描寫歷史上的拓荒時代。本文從女性生態主義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薇拉·凱瑟的著名作品《我的安東尼婭》中的女主人公安東尼婭的成長故事,探討其作為拓荒女性的勇于追求自我意識、努力生活的精神,旨在描繪其與自然和男權主義抗爭的歷程。
關鍵詞:《我的安東尼婭》;女性主義;成長
作者簡介:宋鑫(1981-),女,漢族,哈爾濱人,黑龍江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2
一、引言
薇拉·凱瑟是美國二十世紀的著名女性作家、記者、詩人,并且曾經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其創作的拓荒女性在美國文學史上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我的安東尼婭》是最受讀者喜愛、也是薇拉·凱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1]。在《我的安東尼婭》一書中,薇拉·凱瑟創作了幾位勇于和自然、和父權主義抗爭,堅持尋找自我的新女性。書中人物在追尋自我、解放自我中,一步步獲得知識,走向成熟,并且找到了自我的歸屬。總體來講,該書描寫的是拓荒時代女性的成長,抗爭,歌頌了美國女性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與自然、與人權抗爭的無畏精神。《我的安東尼婭》一書出版后,被無數評論家從種族、歷史、寫作技巧等各個角度進行了點評,本文選取女性生態主義,對主人公安東尼婭的女性主義、熱愛自然、反對父權的精神進行分析和展現。
二、女性生態主義概述
生態文學是以生態觀、自然觀、人類為對象,分析和挖掘人與自然的關系。女性生態主義是女權主義和生態觀的結合,是女性探索男女平等,追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思想。
女權主義,從本質上來講,是女性對男女平等的權力的追求和信仰,女權主義的目的就是獲得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2]。女權主義最早誕生是因為女性作家,她們借助于自己的作品揭露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實,漸漸得到了女性們的普遍認可,從而形成了女權主義。自20世紀起,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自由寫作開始流行,這給女權主義的生長帶來了肥沃的土壤,無數的女權主義作品被創作了出來。弗吉利亞·伍爾芙就是該時期的代表人物,她創作了非常多的作品去改變人們對于男女性別的看法,其在往常的單純以男性的角度創作的文學作品中,加入了女權主義的元素,讓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弗吉利亞·伍爾芙的作品中對女權主義思想的展現非常鮮明和豐富,其在《女人和小說》一書中寫到:“一個女性的小說,總是在嘗試改變人們錯誤的觀點和做法……她們勇于展現自己的價值觀,并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人們展示這些觀點……她們更加注重女性群體而不是自己。女性對自己的性別有了正確的認識,并且以全新的觀點描繪女性。”[3]父權主義強調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的合理性,控制著社會的秩序[4],長期把女性排除在社會生活之外,從生理、文化、政治等方面壓迫女性。女權主義主張男女平等,尋找女性被壓迫的根源,挑戰父權主義,意圖重建兩性關系,實現男女平等的最終目的。
女性生態主義批評則注重于兩性之間的壓迫、征服、統治,將女性主義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結合起來,把男性與女性、人與自然、思想與身體、理智和沖動等關系進行梳理,強烈反對父權統治下的二元對立思想,倡導女性自我意識的回歸,意圖建立一個人與自然、男人與女人和諧共處的社會。
三、凱瑟書中的女性生態主義
安東尼婭是凱瑟筆下的一位形象豐滿的勞動婦女,她是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創造者、受害者、奉獻者。安東尼婭是凱瑟道德理想的完美體現。她的精神、道德和意志力都源于凱琳對生活的熱愛。書中,安東尼婭經歷了生存和環境中的各種挑戰,但最終她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戰勝了困難,實現了自我的成長,展現了女性的偉大,贏得了兩性的和諧發展[5,6]。
1.自然與人
小說開始時,展現了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自然風光。鄉村就是整片牧草,草的紅色給整個鄉村帶來了如同葡萄酒的顏色。而且牧草隨風蕩漾,如同整個鄉村在奔跑。自然是一切生命的開始,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在純粹的自然狀態下,展現出一種積極活躍的生命狀態。在里面,吉姆似乎感覺到,“人可以在天空和太陽上飄浮,就像一只雄壯的蒼鷹,在我們的頭上盤旋,它的影子在地面上緩慢移動。”盡管吉姆只有10歲,但他仍然從大自然中知道:“也許人死了以后,會成為這整個自然的一部分,無論這個整體是太陽還是空氣,是知識還是善良,簡而言之,溶入到一個整體并且偉大的事物里,就是幸福。” 吉姆周圍生活著的人,無論是他的祖父、祖母,還是他善良的鄰居,都像他一樣,把自然當作是最神圣、最重要的部分。吉姆去一個大城市學習和工作后,還會經常想起過去的日子。
在故事的最后,吉姆對于在現代文明中的生活感到了深深的厭倦,他回到了小時候居住的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舊日大地的吸引力和田野中散發的令人著迷的魔力。他找到了回歸自我的體驗,他希望能再次成為一個小男孩,甚至于不想張大,讓未來的路就在此幸福的終止。正如馬爾庫塞在其《審美之維》中的觀點:“人與自然之間的神秘聯系,仍然是他現存社會關系的內在動力。”
安東尼婭在吉姆與自然的聯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吉姆在童年時與自然關系密切,就是因為在那里他和安東尼婭有著美好的回憶。也是因為安東尼婭,吉姆渴望離開自然的懷抱,向往現代文明;但也因為安東尼亞,作為一個成年人,吉姆再次發現了自我的內心。在安東尼婭的孩子中,“所有的興趣都回來了。”在吉姆的心中,安東尼亞就像是一個豐富的礦藏,里面有最純粹、最潔凈的生命積淀。而安東尼婭的力量,全部都是來源于她和自然的關系。
安東尼婭是一個勤奮的拓荒者,她從自然中獲得生命所需的一切,也獲得自己的精神力量。小鎮里的生活比鄉村更豐富有趣,但她總認為:“我在城市里總是過著糟糕的生活,在那里我會孤獨地死去,我更想留在每一個谷堆里,每一棵我認識的樹上。我想生于此處,死于此處。”安東尼婭的小鎮生活經歷了非常多的打擊和挫折,人們認為她再也不會快樂了。但她回到了土地中,雖然她不友好的家庭并沒有給她帶來多少安慰,但她與大自然的陪伴讓她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她的臉上展現著力量。她結婚生子,不再遠離她的土地和自然。她對于自然的熱愛越發的深沉:“我愛它們,就好像他們是我的孩子一樣。”生態女性主義的目標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互動的生活方式,這就要求建立一種不是基于支配原則,而是基于互惠互利原則的生態倫理。安東尼婭對土地的理解和熱愛,和原來的父權主義對自然的態度有很大的不同,她認為,將人與自然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
2.男人與女人
女性生態主義認為“他者”與“自我”的對立是錯誤的,強烈主張兩者的相互依存。帕特里克·墨爾菲認為差異性對于生態系統非常重要,認為“他者”與“自我”雖然不同,存在差異性,但是二者依然是平等的,相互依存。在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我的安東尼婭》一書中所傳達的觀點和帕特里克不謀而合,主張消除對抗,實現和諧與關愛。
在小說的開頭,安東尼婭是一個深受父親喜愛的女孩子。但父親去世后,安東尼婭成為了一個“高大強壯的女孩”,她挽著袖子,脖子聳著,像一根從泥里伸出來的樹干。她如同男人在田里辛勤的工作,和母親一樣,把哥哥當作是家庭的支柱。盡管她比哥哥強得多。小鎮里的生活,讓她學會追求自我,即使她被人拋棄,甚至克服世俗的壓力,未婚生子,但她并沒有因此而消沉。她非常愛她的私生子,甚至把孩子的照片放在鍍金的畫框里,掛在鎮上的照相館里。而且她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她的丈夫沒有計較她的過去,他們相處得很友好。而且她非常樂觀,當她的丈夫失去對生活的信心時,是安東尼婭鼓勵他振作起來;當他覺得生活孤獨無聊時,是安東尼婭用熱情感染了他,讓他重拾對生活的樂趣。
安東尼婭把獨立、堅韌、寬容和善良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兼具男子氣概和女性氣概的女人,她告訴我們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安東尼婭的丈夫在這本小說中所占篇幅并不多,但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他不恨安東尼婭的私生女,而是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其次,他熱愛城市生活,但他對安東妮亞的責任感和愛讓他留在了“世界上最凄涼、最孤獨的地方”;最后,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祖國的深深依戀和懷念,這不但沒有破壞他堅強的拓荒者形象,相反,它使他更加生動。
與許多其他女權生態主義者小說中的男性形象不同,我們在《我的安東尼婭》中看到了許多更生動的男性形象,這些形象更接近拾荒者,如吉姆樂于助人、心胸豁達的祖父,以及俄羅斯移民帕維爾和彼得,他們的愧疚之情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女主人公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是女性意識的覺醒,是人類的本能,是女權生態主義很高興看到的改變。她對女性的理解突破了傳統的女性主義觀念,消除了女性在性關系中的弱勢地位。
四、結語
生態主義批評的現實意義在于引起人們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的關注,而生態女權主義則強調女性與自然的密切精神聯系,強調兩性和諧共存。《我的安東尼婭》雖然被稱為拓荒者文學,但是展示了薇拉·凱瑟對自然的熱愛。在安東尼婭看來,自然在女性拓荒者嚴重并不是征服的對象,而是個體生存的關鍵,是精神的象征和支柱,也是競爭對手和朋友。同時,在自然狀態下,我們應該摒棄二元對立,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兩性關系,對待人與自然,對待世間萬物。親近自然,與自然交朋友,重建精神家園,是和諧家園的應有意義,是女性生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咼艷妮.薇拉·凱瑟拓荒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9(11):42-43.
[2]王玉榮.從生態女性主義看人與自然的和諧[J].新西部,2018(14):23-24+20.
[3]朱曉紅,胡桂麗,張君,陳麥池.西方生態女性主義思想述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03):97-100.
[4]王焱,曲楊.論二元論的解構對生態批評理論發展的影響[J].名作欣賞,2017(36):173-174.
[5]蔣芳.從“迷途”到“回歸”——薇拉·凱瑟中后期作品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文教資料,2017(20):4-5+61.
[6]李東曉.獨立女性的贊歌——電影《安東尼婭家族》的女性主義意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5(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