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群
摘要:在十九大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分配結構,為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因此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也開始逐漸向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過渡。因此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對我國的社會治理模式轉型升級與供給側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社會治理;公共管理;供給側改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并且在十九大的報告中指出要進一步的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分配結構。隨著我國社會進入新階段,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肯定適應不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能夠為我國社會治理模式的探索做出新的指示。
一、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
隨著社會法律的完善與發展,公共管理治理也得到了發展與完善,這是符合時代要求以及符合時代進步和發展的產物。但是公共管理并不是說政府就不在參與社會治理,也不是說完成了社會的民主與自由,因為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治理模式僅僅依靠法律是不足有的,還需要一些倫理道德,因此才發展出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這種模式在理論上是德治和法治的完美結合,兩者相互作用,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一種服務型的社會治理模式: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社會治理模式也是一種相應的服務型模式。因此社會要發展,經濟要進步,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團結一心和艱苦奮斗,因此在當代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下,服務好群眾,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才能獲得群眾的支持和擁戴,只有獲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法律才會自發的具有效力,發揮約束人們的行為,人們也才會自發的根據社會的道德和要求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的道德以及國家的法律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存在,而是以一種真真正正能夠知道人民群眾的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一種求實的社會治理模式:時代秉承著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精神向前推進,社會治理對于國家、社會、和個人而言需要考量現代社會治理能否承擔起求實的責任和義務。求實對國家來說就是制定好社會發展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將國家能夠達到的治理落實到理論和實踐上來。做出能夠指導大眾的行動指南,做出社會需要的發展方向,;求實對于社會而言,就是自發的遵守社會的規則,公司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社會應該給予怎樣的規定,企業對人才的管理是否合理,社會應該以怎樣的輿論來倡導,求實對于個人而言,不同身份的人是否在自己該有的領域完成了該有的任務,是否遵循社會的美德。因此只有以求實的態度才能實現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
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一種公正的社會治理模式:無論是古代的統治型社會管理還是現在公共管理社會模式都是為了最好的解決社會沖突,因此,需要達到對沖突雙方的公正管理才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沖突。并且在當代的社會發展中,只有講求公平正義,個人才能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堅定理想信念,只有講求公平正義,社會才能真正的使沖突各方達到平衡,只有不斷的識各方達到平衡,社會才能進步,只有講求公平正義,國家才能真正的領導各方,協調各方利益,才能真正的發揮各方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
二、公共管理與供給側改革
社會治理模式向公共管理的方向轉變,反應的了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是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的供給,提高生產率,滿足人民的需求,促進我國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供給側的改革的提出,能夠有效的規避社會發展中的某些風險,能夠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使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明確政府的只能,公共管理的社會模式并不是說不需要政府的管理,反而是說政府需要更多的發揮其監督作用,市場經濟條件下,并不是說企業并不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而是企業要自發的受到市場經濟的調節,更多的發揮企業獨立自主發展經濟,更好的承擔某些公共管理的職能。
三、新時代下的公共管理社會治理模式
具有多元的治理主體:在提出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之前,對社會的治理主要是由政府執行的,因此社會治理的主體是政府,但是提出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之后,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主題,出現了私營部門和第三部門,出現了多元的治理主體,就會呈現多元的社會發展,某些領域不再受到某些限制,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自主自治的網絡管理:也就是說當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體之后,企業能發揮的權力可能就會更多,之前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變為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他們之間的利益不再靠分配,而是進行利益的交叉,他們之間的權力不再是服從與被服從,而是對等權力,因此這樣多元的治理主體讓管理模式更加的自主自治。
政府角色的轉變:從以往唯一的管理者變為現在可能只是參與者的角色說明政府放寬了對企業的管理和權限,也放寬了企業的權力,在市場經濟中,政府不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其他部門主體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從以往的管理者變為現在可能只需要去協調各方利益的參與者,能更好的促進市場經濟結構的發展。
四、結語
公共管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是發揮更多主體的作用,但不是讓其脫離政府的管理,而是讓其與政府管理并存,但是現在仍在探索和實踐中,因此需要對其不斷的進行總結,讓社會能更好更快的自我管理,能使其他主體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促進政府各項功能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鐘其紅,我國公共管理學研究方法的演進歷程[J].商,2016(09):68-69.
[2]姜國兵.公共管理定量研究方法芻議[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0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