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朋 蔡曉慶 胡釗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青年學生在享受其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時,也逐漸被同化受其影響,互聯網已經成為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新現象,新思想,新行為將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未來研究的重點,文章抽樣研究互聯網對青年學生思想、行為、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影響,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思想行為影響;建議措施
一、互聯網對青年學生的影響情況調查
進入21世紀,互聯網在全國范圍內普及,其巨大的信息量不僅可以滿足當代青年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為青年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提供諸多便利。生活在互聯網環境下的青年學生享受著大數據帶來的便捷與高效,但也會受到互聯網弊端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文章以在校青年學生為對象,隨機抽取了全國十個省份不同院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2000名同學作為調查樣本。問卷主要圍繞青年學生對互聯網的使用頻率,使用目的、使用途徑以及互聯網對青年學生思想、行為、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作為研究內容。
所有被調查者中有1459名青年學生每天上網時長超過四小時占總數的72.95%,其中61.55%的青年學生使用手機上網,占半數以上的學生使用互聯網的游戲、網購和觀看視頻,通過上述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日常使用手機來娛樂和購物。由此可以反映青年學生對互聯網存在嚴重依賴性,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代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互聯網環境對青年學生思想行為影響分析
(一)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和言論自由匿名性
作為互聯網的傳播媒介和重要組成部分,智能手機快速成為了青年學生的必備品,它的便捷性加快了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速度,青年學生得以隨時隨地的接收實時信息。但是,信息的真假性及其傳播的利弊關系卻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年學生三觀的樹立。實時的新聞信息和綜合信息使得青年學生能緊跟社會發展并沉淀足夠的知識儲備,虛假的信息和偽飾的社會觀點則會對青年學生起著負面影響,例如微博、微信等開放性公眾平臺,所包含的信息質量無法得到保證,青年學生沒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和辨識能力,不僅會成為受害者,而巨也會無意間成為虛假信息的傳播者,擾亂社會秩序,造成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偏移。
(二)互聯網普及前后青年學生思想行為對比分析
與互聯網普及后的青年學生相比,信息時代早期的青年學生群體對報刊書籍存在一定的依賴性,信息獲取途徑比較單一,信息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早期的互聯網環境信息流動頻率較低,青年學生在報刊書籍上獲取的信息資源具有相對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易于信息獲取者較為深入的理解內容,有較高的閱讀質量。反觀當今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青年學生,雖然借助互聯網成熟的信息檢索,在獲取信息資源方面具有較高的效率和更加豐富的信息源,但是在信息的內容上分析,大部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互聯網環境下的青年學生更偏向于短時間內對信息的略讀,這也導致當代青年學生容易停留在對信息的淺層理解上,弱化了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對于互聯網下大量可輕而易舉獲取的信息,當代青年學生也會漸漸的帶有功利性和思維惰性,在數目巨大的信息量面前,當代青年學生往往會瀕于麻木,逐漸缺失對信息質量的分辨和篩選能力。
(三)互聯網環境下短視頻軟件進入青年學生的生活
根據問卷調查顯示,有50%的學生在手機上經常使用抖音、火山等短視頻手機軟件,瀏覽短視頻成為青年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從這類短視頻軟件的內容上看,來自各地的視頻傳播者,短時間內向瀏覽者展示生活,傳達自身的意識形態。從視頻的傳播上看,青年學生也參與傳播短視頻,對外展示自己的學習與生活,自身個性得到張揚,短視頻軟件正逐漸成為青年學生了解社會面貌,表現個性的另一重要窗口和途徑。從積極的角度,青年學生瀏覽這類短視頻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同時也豐富了課下的生活。從消極的角度,短視頻的大量傳播,滲入部分低俗暴力內容,互聯網的綠色環境受到威脅,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肆意蔓延,同化了青年學生的意識朝向,理想與追求逐漸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脫軌。
三、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以互聯網為主題的新教育時代,如何利用互聯網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對新問題又該采取哪些措施成為當今思政工作者的研究方向。
互聯網環境帶來的是快速的信息技術的革新和新型文化現象的涌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立足于自身,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個人綜合素質,提高維護正確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責任意識,接收并了解互聯網所產生的新事物和新現象,用以及時熟悉并解決校園互聯網環境出現的問題。如校園貸,放貸者引誘青年學生借貸,嚴重擾亂校園環境和市場環境,嚴重危害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校園互聯網環境安全健康維護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專業的素質及時處理校園網內的有害內容,協同建立風清氣正的互聯網環境,保證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冬紅.互聯網對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6(01):129-130.
[2]呂妹琪.淺析網絡媒體的“標題黨”現象[J].科技信息,2010(08):532.
[3]呂妹琪.論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結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5,1(1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