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潤芳
摘 要: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是作文教學的起步階段。特別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對于作文還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教師要設置恰當的教學方法,通過為學生創設濃厚的寫作情境,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激勵、引導下,寫出的作品內容更加充實,情感更加豐富,寫作水平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措施
在小學階段,作文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很多小學生對作文都有抵觸的情緒,提起作文就感到頭痛,特別是小學中年級的學生,作文時更不知如何下筆。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較低。教師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應在教學中多引領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讓學生能夠愉快地作文。
一 小學生寫作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寫作素材貧乏
小學生寫作主要題材是記事或者描寫小動物等,這些內容十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應該有豐富的內容進行寫作。然而通過觀察發現學生作文內容十分貧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小學生生活面比較狹窄、見識比較少,導致小學生感覺沒有合適的內容寫作,同時生活環境比較閉塞,空間比較狹小,造成小學生作文立意比較陳舊,內容比較淺薄,與城市兒童相比有很大的差異。
(二)學生的作文沒有真情實感
作文是通過語言文字對自己的思想感情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過程,需要作者進行創造性表達。然而通過觀察發現一些農村小學生對作文有著“恐懼”心理,對寫作十分抵觸,寫作內容東拼西湊,完全沒有蘊含學生的真情實感,基本上都是“眾口一詞”,更有甚者胡編亂造,應付了事,這樣的寫作必然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
二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指導措施
(一)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針對小學生寫作內容貧乏的問題,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畢竟生活才是寫作的“源泉”。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經意的小事都有寫作價值,教師要注意啟發學生,使他們明白生活中的所思、所見、所聞及所感都可以通過文字表現出來。寫作要經過選材→構思→成文等階段,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選材,要想使學生找到更好的寫作素材,就要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并掌握在生活中找到寫作素材的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和支持學生將自己觀察生活的情況通過日記記錄下來,也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記錄下來,長此以往,學生就能感受到每天生活中都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作,從此更懂得關注生活、感悟生活,從而獲取更多的寫作素材,寫作時就不會出現沒有內容可寫的情況。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指導學生寫作
在作文教學中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學生寫作文是依靠自己領悟的,教師一味地教是不行的”。一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作文指導弱化。這種說法表面上看很有道理,然而只需要教師對其深入分析就可以發現這種說法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這種說法將教師的“教”有意識地貶低了,仿佛作文指導沒有“用武之地”。然而,對小學生開展作文教學,核心目的是為學生指引方向,為學生“開個好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作文指導,避免弱化、防止虛化,如何有效對學生進行指導,就是教師需要注重的問題。
(三)開展寫作訓練,使學生在作文中融入情感
寫作是一種技能,想要使學生切實掌握這項技能,就要依靠訓練。作文是一種習慣,想要使學生養成習慣,需要依靠歷練。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寫作理論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這也是寫作核心,使學生切實掌握寫作方法,增強學生寫作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避免采用“題海戰術”,不能強制性地讓學生每天都寫一篇作文,也要避免不舍得占用課堂教學時間的心態,要將作文訓練放在課堂上進行,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寫作壓力,還可以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例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作文訓練要在課堂上進行,啟發學生對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進行寫作,要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都有內容值得寫作。還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身邊熟悉的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這樣不僅方便學生寫作,還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融入真情實感,使學生能夠描寫這些細節性的東西,可以間接地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使學生有意識地對自己身邊的細微之處和點點滴滴進行寫作,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
三 結語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教學方法,不再強迫學生寫作,而要讓學生產生“我要寫作”的思想,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學生也能夠更好地通過寫作表達真情實感,使作文更生動,從而有效增強寫作能力,充分鍛煉思維能力,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得更加良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伊婷婷.小學語文三年級起步作文指導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8(41):81-82.
[2]陳天秀.小學作文教學的困惑與建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09):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