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政
摘 要:在2011版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數學的核心素養培養。那么如何在新形式下做好小學數學教學呢?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數學;教學策略;核心素養
一 用心讀“本”
(一)明確核心素養,做到有的放矢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四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十大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分析教材變化,做到胸有成竹
修訂后的教材清晰地體現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教育教學新理念和新要求,設計出了有效的、可操作的路徑和方式,可切實地使學生獲得“四基”、形成“四能”,也更加細致地反映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過程,突出關鍵點和啟發性,體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發展、思維發展等規律。新教材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容呈現、結構安排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概括地講,有以下幾方面:1.調整教材結構,使內容的編排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2.系統設計“解決問題”、教學編排,為實現“問題解決”的課程目標提供教學思路、發展線索和可操作的案例。3.加大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力度,為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供更多的機會。4.對估算的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體現了學習估算的意義和估算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5.設置過程性評價板塊,為學生提供自我反思與評價的機會。
(三)研讀教材教法,做好合成重組
《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學的直接理念依據,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的《說明》部分對全冊教材的基本結構、主要特點、教學目標和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是把握該冊教材教學的重要依據,讓我們胸有全冊。
二 用情育“人”
(一)建立良好關系,促進師生互動
接手一個班,就要迅速了解班上每個學生的情況,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哪些同學是留守兒童,哪些同學父母離異,哪些同學家離學校遠……我對他們的生活、學習給予了更多關心,更多照顧,時不時地提醒他們什么時候松衣什么時候加衣,哪兒不舒服要告訴老師;對愛欠作業的學生找出原因進行個別談心,對在課堂上愛開小差、搞小動作的同學進行重點關注,和他們一起分享在學習中取得的進步所帶來的快樂,讓他們知道你在關心他、愛護他,從心底感激你,親近你。從而樂意、主動地學習你所教的知識,學好你所教的知識。
(二)培養學習習慣,規范課堂常規
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成就人生。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數學課堂上必須使學生做到眼盯、耳聽、心想、口說、手動。我對學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仔細觀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認真作業,善于總結,合作學習。課堂學習是學習的關鍵,而會聽講又是關鍵中的關鍵。所以我講課時經常目掃全班學生,要求每個學生把雙手放在桌子上,目視黑板。我要求學生會做作業,先審清題目再做,特別是應用題,我喜歡讓學生把每句話連續讀兩遍后再找關鍵部分。在做作業時要求學生書寫規范力爭全對,想好再寫盡量不用修正液。我還規定作業中得了老師寫的“優”字30個及以上的同學期末有重獎。這樣很多學生的作業比以往更認真,更工整了,為了把作業全做對,他們在課堂上更專注了。
(三)做好培優補差,促進共同提升
要偏愛后進生,嚴愛優等生,博愛中間生,使各層次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每個后進生的背后都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跡,要耐心發現并幫助他們。從點滴入手,與其談心,有優點及時表揚,增強其自信心。
三 用智悟“課”
(一)認真備課
這里的認真備課,不僅是備好教案。它包含兩部分:一是認真備好教案,也就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二是備好學生,其實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容易被老師們忽略。備好教案,也就是老師知道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生需要掌握什么知識。而備學生指的是你對學生的了解,本節課的知識哪些學生容易理解、掌握?哪些學生學習困難?困難在哪些方面?怎樣才能讓學困生理解并掌握這些知識?怎樣讓優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這些情況在上課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二)注重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生活化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把問題情境生活化,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有利于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并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合適的教學情境也能把枯燥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認真把握好課堂40分鐘
數學課教師要正確處理好講與練的關系。原則上是學生能講的教師不講,學生能做的教師不講;需要教師引導的,教師要站出來引導。上課時教師要把重難點講清講透。其次,在課堂上以訓練為主,把學生放在主動的位置上,讓學生多動腦,勤動筆,圍繞重點進行練習。練習時,教師一定要巡視并給予必要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