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一直是我國高等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同其他類院校一樣就業壓力重重,雖然近幾年有所回升,但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就業體制的改革,當代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如何讓當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念對于促進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有著極其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是指從事與大學生價值身份相符合的社會勞動,能創造社會價值并取得相應勞動報酬的社會活動。大學生的就業觀是其在校期間經過讀書學習以及參與課外實踐活動而慢慢在思想中形成的、個人對就業形勢、選擇、目標等問題比較理性、穩定的判斷和看法。近年來,社會和科技都有很大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都發生轉變,在這樣的新形勢下,高職學生面臨著就業緊張的嚴峻問題,而不少企業也有招不到員工的情況。
一、高職學生就業觀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過分依賴心里
傳統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常常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重,而忽視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對自己學習和職業的思考和規劃,缺乏主動性。另外,當今社會依舊存在著依靠家長找關系、走后門安排工作的情況,這也是一部分大學生缺乏擇業自主性的原因之一。
(1)認為一次就業定終身。很多高職學生把職業看成是靜態的,沒有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思考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傳統思想影響,部分畢業生就業觀念仍較陳腐,固執地認為到國有和集體企業、國家政府機關工作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就業。而到私企工作或是自主創業就不算就業。這就導致一種怪現象:一方面是畢業生無法就業,另一方面是小型企業招不到人才。
(2)個人期待值過高。現今高職學生雖然一定程度上開始認識到就業形式的嚴峻,但不顧現實情況,盲目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好”工作的情況依舊很普遍,寧可待業也不肯放低要求,到條件艱苦一些、名聲低一些的地方工作,盡管有時到這些地方工作從長期來看發展前景不錯。當代大學生就業傾向呈現出職業發展目標不夠明確的態勢;大學生畢業后普遍期望就業于發達城市,希望就業于外資和國有企業,對薪資的要求也比較高。
(二)被“專業對口”的觀念束縛
許多高職學生在找工作時只把眼光局限在與自己專業緊密相關的范圍內,而忽視那些與所學專業相關程度較低的職業。以為從事與專業無關的職業便是白上了大學,或者干脆認為自己沒有從事其他職業的能力。
(三)社會價值觀淡化
張春蘇的調查顯示:“就業目的是什么”的問題的調查結果,選擇“奉獻社會”的人數僅占人數比例的11.5%。更多的大學生在就業時從自我的立場角度出發,較少有人從大的宏觀角度出發,把社會因素加進去。調查結果顯示,有29.3%的學生選擇“使生活更加優越”,59.2%的人考慮實現個人價值,大學生多數比較重視自身價值的實現,卻忽略了社會的實際職業需求。
二、轉變高職學生就業觀的對策分析
(一)社會層面
(1)相關部門要采取鼓勵政策及刺激措施幫助高職畢業生就業觀轉變。政府要大力倡導勞動光榮的理念,引導大學生到需要他們的地方,學校也要策略性引導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大學生應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和做法。積極融入支援西部行動、青年創業計劃等,實行跨省市就業和自主創業。就畢業生的自主創業而言,應根據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和要求,積極鼓勵參加畢業生的創業知識培訓;通過“前創業教育”提高自己的市場化生存能力、轉化能力和責任意識。
對于不愿就業于基層的當代高職畢業生,應該鼓勵其進行深入基層實踐磨練,同時設定必要的限制條件或者建立相應的晉級和職稱評價機制。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構建推動學生基層就業的利益驅動機制,加大對基層尤其是農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改善基層工作環境。通過對繼續教育、工資收入、編制、福利保障等優惠政策來鼓勵和引導學生面向基層單位就業。
(2)媒體要用榜樣力量引導和鼓勵高職畢業生參與就業實踐。媒體要著力宣傳具有示范性、時代性、導向性的大學生就業典型,用榜樣的力量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參與就業實踐,從而形成正確的社會就業導向。傳媒和社會輿論對畢業生就業觀有著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如果不能改變社會中普遍的就業觀,就無法從根本上轉變當代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觀。仍有一些高職學生依然堅持要選擇就職于大城市、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或一些事業單位,大多不愿就業于基層地區、中小企業,歸根結底,這種思想還是由于受到社會傳統就業觀的影響。因此,要幫助當代高職畢業生建立科學的就業觀,應該改善社會的傳媒局面和輿論氛圍,廣泛的宣傳職業無差別和貴賤的思想。
(二)高校層面
(1)完善以就業指導為常態化的教育體系。高校應該完善以就業指導為常態化的教育教學體系。目前,我國高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大多是在大三、大四階段,課時也不多,對學生的就業難以起到根本的指導性作用。應該將就業指導融入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提升其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不能僅僅將專業知識作為授業重點,應將就業指導變成一種常態化的大學教育,同時形成個性化定制的就業指導方案,促進高職學生整體順利就業。
形成循序漸進又前后銜接的教育方式,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課程培訓,逐漸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對職業生涯有正確的規劃。到了大三、大四階段加強就業指導力度,比如:大一時對其進行職業測評教育,輔助性地助力大學生選擇理想專業并深入學習;到了大三、大四則進行就業招聘的實踐性教育和市場實際分析,讓他們充分了解就業市場情況和人才需求,明確自我求職方向和努力目標,從而有效地促進就業。并且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注重對大學生心理情緒的疏導和咨詢。
(2)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增強高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意識。針對當前高職學生擇業時存在的被動性和盲目攀高的現象,應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當代職業發展理論認為,職業生涯是貫穿一個人生命全程的動態過程,畢業擇業只是其中一個步驟,而非終點。畢業生擇業時之所以會只關注當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沒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應嘗試開設全校性的職業生涯規劃選修課,并結合各院系輔導員的就業指導課,輔之以各種職業生涯規劃類活動,幫助大學生從發展的眼光看待求職的每一步,并積極主動地探求自身特點、做出適應社會發展和滿足自身需要的選擇。
(3)開拓實習基地,創新就業路徑,完善就業市場。高校應該立足專業建設,以校企合作作為突破口,以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為生長點,以高級能實踐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一方面,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個性化職業生涯輔導,引導學生探究自我、認識自我、開發自我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不斷鍛煉和體驗,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需要,發現、培養自我的潛能和創造力,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就業觀,合理定位,實現個人能力與職業需要的匹配,在職業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高校要注重和強化與用人單位的交流溝通與密切合作,了解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其次,要設置專門的開拓就業新市場部門,深入了解各類企業單位的需求以及與本校人才資源的匹配度,根據實際進行大學生專業教育和就業教育指導,以增強學生的就業優勢和機會。
(三)家庭層面
傳統就業觀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和高校教育,但要做好高職學生就業觀教育工作,單純依靠社會和高校的力量不能全面改善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而家庭教育對于當代高職學生科學的就業觀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家庭文化和生活方式不僅造就學生的個性,同時還是建構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石,關系到學生的終生成長。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運用家庭影響的作用,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幫助其潛移默化的樹立起科學的就業觀。
父母應當引導大學生擺脫傳統就業思想的束縛,樹立自身的良好就業思想,積極的了解社會就業相關信息,主動分析認識社會發展現狀和就業環境政策等情況,并充分結合學生的就業期望、國家相關政策、各行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職業形勢等要素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的給予當代高職學生準確的就業指導。要鼓勵子女先就業、后擇業,更多地積累就業經驗。
(四)自身層面
(1)對個人進行準確定位。高職學生應該反觀自己,對自我進行評估。我到底適合什么樣的職業?我的職業期望與我能從事的職業差距在哪?如何彌補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之間的差距?當大學生能夠客觀的理清上述問題的思想,再為自身的職業類型和發展規劃進行選擇。
對個人準確定位的同時突出有個性特點的就業觀念。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個個體,人類是個性化的社會成員,如今的社會發展越來越需要個性化的人才,社會化的發展使得大分工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這種情況下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多,只有充分發揮創新性才能使社會化進程順利進行。
(2)通過社會實踐樹立大學生科學的就業觀。參加社會實踐的目的不在于參加社會實踐本身,而在于更好的去改造自身,使自己更好的適應當前的就業形勢,以便順利實現就業。認識對社會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在不斷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基礎去重新認識,在這樣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斷的推動自身發展。
學生要充分的接觸社會,才能對當前社會形勢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因此高職學生要了解社會,包裝自己,使自己適應社會。目標應該在實踐中確立,只有從自己的客觀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把自身現狀與社會現狀充分結合起來,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三、結語
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呼喚著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的轉換,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客觀上也需求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變化,院校的建設發展更需要畢業生就業觀念進行轉變。所以,大中專畢業生在新的形勢下率先轉變就業觀念,于社會、于學校、于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就業問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在市場環境下,人作為市場資源的要素之一,不再由國家安排,而是通過競爭和自由選擇的方式由市場進行配置,從而成為市場體系中的一員。而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就業體制的改革,當代大學生也漸漸出現例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的滋生和蔓延。這些負面影響使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當前就業壓力大,面對就業市場和就業形勢,高職學生需要認清嚴峻的就業形勢,摒棄過去“等、靠、要”的思想,丟掉天上會掉焰餅的幻想,正確積極對待市場,努力競爭,腳踏實地,珍惜就業機會,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個人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建國,孫啟航,王芹芹,等.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促進大眾化就業[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⑴:51-51.
[2]賀錦,黃婕.大學生擇業觀和擇業行為的調查與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7(1):68-69.
[3]駱劍琴.高等教育大眾化下的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理論與當代,2005⑶:17-18.
[4]張春蘇.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5.
[5]王博.論如何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及就業方式的創新[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6(4X).
[6]徐秀娟,張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正確就業觀形成的作用與意義[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3):94-95.
[7]周羽.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基層就業問題研究[J].祖國,2017(4):134-134.
[8]曾淑文.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路徑創新[J].繼續教育研究,2017(2):94-96.
[9]尹慧.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大學生就業觀教育[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0(1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