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振國
摘要:全球化加快了我國與世界的接觸和融合,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都在受到西方的影響,傳統文化在外國文化沖擊下,正在逐漸的萎縮。為了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增強我國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開發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及意義,并且分析了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以及開發現狀,并且提出了開發措施,希望能夠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濟價值? ?開發現狀? ?發展策略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物質水平,但是也為我國的文化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對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帶來一定的挑戰,經過幾千年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在逐漸的萎縮,面臨著生產、保護和發展的眾多問題。我國已經對非物質文化進行了多個發面的研究,包括地理、歷史、文化、宗教和經濟角度,在非物質文化所展現出的眾多意義中,經濟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理論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在聯合國《公約》中認為:各個團體和群體、個人看成是文化遺產的實踐、表演、技能以及知識,或者是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各個團體與群體在自然和環境變化中也在不斷地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在這樣的創新中能夠得到歷史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踧踖了人類的創造性和文化的多樣性。《公約》中規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以口頭傳說,比如《格薩爾王》;表演藝術《口技》;傳統手工,比如剪紙;社會風俗、節慶與禮儀等。我們國家自身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規定,相關辦法中,規定:各族人們相傳的,與生活細細相關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表演藝術、知識技能和相關實物、民俗活動、手工制品與實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稀缺的經濟價值,還表現出副屬性、隱藏性和區域性的特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體現出了隱藏性的特點。經濟價值依附在文化價值當中,經過深層次細致的挖掘,體現出較大的隱藏性。
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意義
合理的利用和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經濟價值,對當前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強大的現實意義。第一,要提高意識,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的經濟價值,將文化資源的范疇有效的擴大,增強文化資本的優勢。 將豐富的文化遺產進行有序的梳理,提高文化資源和資本的高度,對其內在的經濟價值進行挖掘,并其找出能夠將文化轉為經濟價值的方式。在當前我們已經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社會實際的發展中需要經濟和文化相互的促進,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動力,有效的開展文化遺產經濟價值,將其轉變為當前的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產力。第二,對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起到充分的重視,對區域文化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以當的文化特色為基礎,建立具有當地特色經濟區域,形成新的產業發展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一般需要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個人或者群體創造,比如在黃河邊上是沒有川江號子的。第三,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經濟價值的開發,能夠促進我國的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既能夠對農村的文化生活進行豐富又能夠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我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在中國共產黨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八次會議提出了農村建設的新目標,這主要是根據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散落在廣大農村地區,可以說農民是主要的傳承者,所以說,充分的開發非物質遺產中隱藏的經濟價值,能夠有效的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非物質文化經濟價值開發現狀
(一)缺乏重視,參與度不足
我們在進行文化和民族精神傳承的過程中,雖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揚和繼承,但是認識不到其經濟價值。社會的發展,主流文化的興起,讓非物質文化逐漸的被淹沒,其正在慢慢的消失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實事,很多人認識不到其中蘊藏的經濟價值,注重其他價值的挖掘忽略了經濟開發,導致經濟價值的參與性不高,所以市場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政府比較熱情的開發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價值,倡導發揮其價值和作用,但是經濟作為實施經濟價值開發的群眾卻沒有意識到價值所在,導致開發力度不夠,很難實現理性的效果。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過度開發
我國雖然出臺了一些有關保護非物質文化的《意見》,但是卻沒有完善的法律對其進行明確的保護和利用,我國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正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出臺的一些條例也缺乏操作性,多數的法律都圍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缺乏開發利用的法律規定,這就會造成,在開發的過程中,開發不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和過度開發的現象。在當前的法律中,還沒有對特殊技藝和傳承人方面的保護,很多地區的開發利用中,重申報、開發,忽視管理保護已經成為了當前的普遍的現象。很多地方在明法律約束的情況下,已經超負荷開發,嚴重向商業化傾斜,甚至已經有些民間藝術和文化習俗在商業的推動下,偏離初衷,嚴重損壞了文化遺產的原真性。
(三)缺少資金的投入
對非物質文化經濟進行開發,是一項系統和龐大的工程,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各個地區對其開發的政策也不相同,缺乏協調統一性,缺乏有效的額整體規劃。在當前的非物質文化工作中盲目開發成為了普遍現象,這樣不但不能夠發揮其價值,反而由于其開發利用的缺乏的合理性,造成破壞。在非物質文化實現經濟價值時,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而不是自動轉化的。就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看,我國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但是財政投入依然欠缺,地方上基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沒有經濟投入,在這樣的情況線,很難實現對經濟價值的開發。沒有投入就不會有產出,這是投資中的基礎理論,所以恰當的經濟投入,是促進其經濟價值發揮的重要基礎。
四、非物質文化經濟價值發展的措施
(一)注重整體規劃,實施系統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開發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過度開發,毀壞非物質文化的現象出現,一定要在開發之前做好整體的規劃,對開發的過程系統化,規范化,保證開發的效率和質量,從而實現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線,促進其經濟價值的發揮。規劃一定要注意整體性,對文化資源進行規劃和梳理,通過有效的整合,加強良性互動,促進其協調發展。相關開發單位,進行開發前,實施規劃使要以多樣性和持久性為前提,一定要避免追尋短期利益而忽視了文化發展的長遠性。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前提進行繼承開發,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將保護和開發相結合,主張體現非物質文化異常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體現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完善法律體系
法律是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工作實施的重要依據,也是工作的保證,直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起到了決定作用。所以,在當前的文化挖掘中,由于過度開發的現象層出不窮,完善相關的法律規定已經迫在眉睫。國家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的現狀進行制定,同時在完善法律的同時,以人文本也是重要的開發原則,以人文本,就是要能夠有效的滿足大眾對文化的需求,促進民眾積極參與到文化保護和開發工作中,讓政府和民眾共同合作,協調開發。民眾的支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以人文本是重要的開發原則,在這樣的工作前提下,培養良好的文化品牌,正確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豐收。
(三)加強資金投入,增強文化保護力度
經濟投入不足,會對開發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加強我國的財政投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各個地方政府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護也有充足的資金投入,推動民間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有效發展,促進民間資本產業開發。同時,還要增加宣傳力度,提高各個方面對文化開發和保護的意識,逐漸形成政府和民眾相協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形式。
五、結語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物質水平的提升,精神水平相對出現貧乏的現象,我國的文化思想在外國文化的引進中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的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有效的發揮其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我們提高思想意識,重視非物質文化的開發和保護,堅持以人文本的原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充分保護非物質文化,并實現其經濟化的產業價值。
參考文獻:
[1]黃麗娜.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現狀和發展[J].中國商貿,2013,(13):182-183.
[2]沈華玉.非物質文化認知下南音保護現狀及對策——角色定位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01):57-62+5.
[3]萬珂.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探究——以黃南藏戲為例[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5,(06):45-49.
[4]王棟臣.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開發與營銷模式策略探索[J].藝術科技,2018,(07):100-101.
[5]冉萍,林濤,李曉剛.淺析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價值的開發與投融資渠道——以云南苗繡服飾為例[J].中國商論,2018,(32):59-61.
[6]呂麗,白如山.鄉村旅游地經濟價值評估及管理對策研究——以安徽省八里河風景區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8,(09):6-9+78.
(作者單位:會寧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