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的“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的現象。”和近年來關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門討論,進行鉆研,開了一節用“互動探究課堂”模式與鄉土話題相結合的英語語法教學課。
關鍵詞:互動探究;英語語法教學;鄉土話題;結合
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研究“學習留存率”發現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的留存率都在30%以下,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中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的現象。”那么是不是英語教學就真的不重要?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筆者認為語法是從語言實踐中歸納出來的起組織作用的規則,或者說是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方法的綜合。懂得了語法可以減少學生運用語言的盲目性,提高其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而筆者利用“互動探究課堂”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能在討論過程中產生的思維碰撞,讓學生覺得他們是自己在學,而不單純是老師在教。
一、“互動探究課堂”的含義
“互動探究課堂”就是指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四動”開展教學,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互動”就是指“四動”,即師動、生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師動”指老師組織和講解,“生動”指學生的獨立思考,“生生互動”指學生的討論交流,“師生互動”指學生的展示,老師的點撥引導。“四動”的要求體現了新課程提出的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要求,也體現了新課堂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指導”的教學觀。
二、“互動探究課堂”的必要性和作用
課堂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師生共同構建知識的過程;不只是教師單極表演的過程,而且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過程;不只是實現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的活動過程,而且更應該是師生生命共同經歷成長的過程。“互動探究課堂”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指導”,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課例
基于上述的觀點,筆者把英語語法教學和鄉土話題相結合用“互動探究課堂”模式上了一節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等級的專題復習研討課。
首先,筆者引入了一篇學生描繪學生家鄉的美文“My lovely hometown——Zengcheng”,讓學生通過朗誦以喚起對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等級的回憶,感受形容詞和副詞的魅力。從而導入本節課的內容,同時可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學生朗讀時情緒高漲,整齊大聲,精神非常飽滿。
接下來,筆者設計了相關的練習,采用小組合作形式,最后評講答案時讓前后桌互相批改。部分習題讓學生先討論,再叫幾個學生把答案寫到黑板上,因為學生有表演的欲望,所以特別踴躍地參與了課堂活動。
然后筆者投影兩幅圖片“貓和狗”做比較,讓學生根據現實生活中對貓和狗的觀察進行自由想象,自由發言。大部分學生都能用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等級來描述圖片。例如:The cat is as lovely as the dog.The dog is bigger than the cat.The dog runs faster than the cat...因為這些圖片上的動物是同學們所熟悉的,所以大家都很踴躍地發言。
隨后筆者又讓學生描述一位自己同班的最要好的朋友,并且要與學生本人作比較。這個話題學生更容易開口了。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會話練習,期間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最后是寫作。寫作是語言輸出,提高學生運用語法的能力,讓學生運用本節課所學知識來寫文章,。題目是“My hometown——Zengcheng”。筆者給出一些十年前的家鄉和十年后的家鄉圖片,學生看到圖片都非常激動。
Student A: ……
Student B: ……
……
此部分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歸納自己小組的意見。最后是小組展示時間,學生根據自己組討論出來的結果進行精彩的展示。此間,對于一些優秀的展示,筆者要求學生以整齊而熱烈的掌聲來鼓勵展示的學生,這樣就能更好地鼓勵學生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學生探究為主,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語法規則的探尋是從觀察到發現再到運用,這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
以“互動探究課堂”模式和以家鄉話題為中心的英語語法教學課程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引入鄉村話題有助于營造生動自然的英語課堂,使學生愿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實踐證明,在英語語法教學中利用“互動探究課堂”模式再深入鄉土話題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而且可以改變以往把語言知識的傳授與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截然分開的做法,使原本灰色的語法課變得亮麗起來。
參考文獻:
宗兆宏.“合作學習在中學英語課外閱讀中的時間與反思”[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0(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