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群
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經(jīng)過兩個年度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和一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又是很低級、很初步,甚至是朦朧的。這時他們正經(jīng)歷由第一學段的寫話到第二學段的習作訓練的重要過渡。在這樣一種猶如種子發(fā)芽但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環(huán)境、特殊條件的制約中,我們的習作教學常常面臨著學生“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以至“無從下筆”的癥狀。即使勉強完成的習作,也是干巴巴的,絲毫看不出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導致習作課出現(xiàn)了教師沒法上、學生害怕上的局面。如若這種癥狀在小學生習作的初始階段三年級不能得到很好解決,一旦形成頑疾,就會使三年級學生逐步喪失習作的興趣和自信心,進而會阻礙學生后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和發(fā)展,在這一學段形成“腸梗阻”。那么如何對這一頑癥進行癥治,筆者認為可開出以下幾味“良藥”:
第一味:學會觀察,積累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習作”中指出“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從中我們不難讀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學會觀察,有助于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我們從三年級16個習作安排中可以看出,直接和要求學生留心周圍事物學會觀察的相關習作就有14篇。因此,教師要加強觀察的指導,幫助學生選擇寫話的材料,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寫具體,要讓他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用自己純真的目光去觀察周圍的一切。例如:“我的自畫像”“為他人畫張像”“××來了”以及看圖作文,編童話故事之類寫人物的習作練習,教師就可以指導選擇以下材料:(1)描寫人物的外貌。先指導學生觀察熟悉的人物,如教師、同學、家人、親戚、鄰居、好朋友等,他們的身材、外貌、衣著、表情各有什么特點,然后要求因人而異地描寫,表現(xiàn)出不同的個性。(2)描寫人物的對話。先指導學生觀察師生對話、同學對話、家人對話、鄰居對話等,然后要求寫出不同人物說話的不同語氣、不同內(nèi)容、不同神情,注意說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還要結合學習的課文,指導學生學寫對話常見的三種表達形式(人物啟示語在句前,在句中,句后)。
此外,日常學習生活中還要指導學生觀察與我們朝夕相處的生活環(huán)境(家、校園),指導觀察學校或周邊的景物、建筑物、動植物等,幫助他們積累習作的素材,并結合習作和課文中的小練筆進行訓練。這樣,小學生有了生活積累,有了習作的素材,就不會再“無從下筆”了。
第二味:巧用口語,化難為易
口語教學與習作教學可以說聯(lián)系較大,口語交際的話題都可以作為學生習作的素材。小語三年級口語交際的話題無外乎這么幾類:介紹類、獨白類、交往類、表演類、討論類。在習作中比如“××來了”“我的自畫像”“介紹一種動物、一個文具”以及看圖作文中的情景表演,童話劇的表演……它們既是口語交際的話題,又是三年級學生習作的訓練內(nèi)容。會說了,你就會寫,所以二者的有機結合,對提高三年級小學生習作能力大有幫助。
首先,設計的話題要有趣味性。因為趣味性符合三年級學生求新、求異、求奇的心理特征。比如“古詩研討新聞發(fā)布會”“保護青蛙記者招待會”“動物明星包裝大會”等。在學生的相互交流中,學生習作的內(nèi)容就會在頭腦中悄悄形成,因為這樣的話題能吸引小學生注意思考,能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交流欲望。因為有趣味的話題,就如餐桌上誘人的美食,既能激起你品嘗的欲望,又能引起你無盡的遐想。
其次,課堂上要營造平等和諧、輕松愉快的交流氛圍。
再次,不拘形式,充分利用各種途徑。比如每天晨會課上進行“新聞5分鐘”,充分放手讓學生組織一些小型班隊會。既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能力,又可以為學生習作積累素材。語文課堂也尤為重要,我們可立足于文中直觀形象、生動有趣的插圖,激發(fā)學生觀察、想象和說話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利用好教材,做好課后小練筆。其他的學科也可為此搭建一個舞臺,尤其是品德與生活一學科,教材中多是提供一個畫面反映生活中的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在與教師、學生的交流中養(yǎng)成良好的品德形成良好的習慣。這些都為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提供了可能。
此外,學校、班級的教育實踐活動、特色展示活動等等,只要你堅持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運用一切手段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也就不會望文興嘆了。
第三味:回歸生活,樂于表達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小學生習作的源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里提到習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為學生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這就要求我們能為剛跨入習作大門的三年級小學生主動挖掘生活中的習作資源,為他們提供一個生活體驗環(huán)境,讓他們在習作中有內(nèi)容可寫,并能按相應的要求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并能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下來。
為此,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做生活的參與者,去體驗不同的生活,教師和家長還要引導小學生融入社會中去適應社會,在社會生活中自然成長。告訴他們從家庭里、社會上、學校中發(fā)生的點滴事入手,要讓他們做個有心人,要讓他們知道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就是習作。這里尤其要提到的就是教師要善于挖掘校內(nèi)外的習作資源,一花一草一木,身邊點滴小事。如周一的升旗儀式,每天的晨會課,每周的班隊會,今天我經(jīng)歷的一件事(開心、難過的、難忘的……)甚至于班級門前的迎春花……都可以隨手拈來寫之,學生也樂于表達。
以上是三年級習作教學中常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這一劑“良方”,三味“良藥”,基本上可算對癥下藥。如堅持服用,必可治愈這一作文教學“腸梗阻”,可為小學生今后習作能力的提高鋪設通暢平坦大道。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