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提問是老師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的主要方式,因此提問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十分關鍵的教育步驟,但是一直以來,仍然有部分教師不理解提問的意義和有效方式,從而導致在提問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在深入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闡述了提問策略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策略;運用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良好的溝通機制,老師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提問是老師和學生實現有效溝通的一種主要形式。老師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發現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還有哪些方面存在問題,進而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分析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策略,對于促進初中語文教育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時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問題存在重復現象,沒有發揮問題的實際作用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是一種主要的教學形式,但是老師在進行提問之前,首先應該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謀劃,這樣才能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發揮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際作用[1]。但是從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看,老師在提問的過程中缺乏對問題的合理安排,經常會出現重復提問的現象。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學生的語文思維和能力就會被老師的問題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同時重復提問會浪費大量的課堂寶貴時間,導致教學質量和效率的降低。所以在運用提問策略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問題的重復。
(二)問題過多,學生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
在當前的教育模式下,老師已經意識到了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提問策略的重要性,同時也將其應用到了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其中仍然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如一些教師在課堂上過多的進行提問,而面對過多的課堂問題。學生在進行回答的時候只能進行簡單的思考,進而作答,而短時間之內要想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顯然是不現實的[2]。因此老師提出的問題也僅僅停留在表面之上,并且這些問題一般都具備較強的知識性,運用學過的知識就可以直接回答,而不需要進行思考和加工。這就說明教師在提問的時候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并且對于問題的理解本身就不夠深刻,提問技巧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是影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策略應用質量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策略
(一)課堂問題應該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目的
在教學實踐中,傳統教學模式一般過于關注學生的知識灌輸,而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并不重視。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下,老師的教學過程都是以自身為主體進行的,課堂上的教學時間基本都被老師占用,學生對于新學習的知識幾乎沒有反思和總結的過程,如果老師再不注重提問過程中的啟發和引導,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運用的時候,老師應該充分關注課堂問題的啟發性,通過提出的問題,積極引導和啟發學生的語文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語文知識體系,建立相應的知識框架,同時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和回答的過程進行知識的擴展與發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突破既有的學科界限,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對問題進行設計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處于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的位置,課堂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教師為主,學生在學習相關知識的時候缺少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過程。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在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也僅能停留在知識層面,缺乏對知識的深度思考,這也是傳統教育模式下難以有效避免的突出問題。因此,為了有效提升課堂提問的整體質量,在運用提問策略的時候,老師應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重點關注,以學生為主體對問題進行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逐漸弱化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以引導和啟發學生思維為主要目的,深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易冬華.關于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分析[J].中外交流,2017(42):131.
[2]周雪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藝術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9):15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