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 要:一句暖人心脾的話語可以融化一顆冰冷的心;一句尖酸刻薄的話語會扼殺一條寶貴的生命。班主任的每一句話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講話的分寸,使苦口良藥變美言良藥。
關鍵詞:班主任;良言;言半功倍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下面就談談我對班主任語言的一點體會。
一、幽默化尷尬
中小學生正處于受教育的階段,自然免不了犯些錯誤,有些是有意為之,有些是無心而出。對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當然應該進行批評。然而到底如何展開批評呢?一味地講大道理,滿嘴大話套話,學生聽膩了,效果不會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動輒大發雷霆,則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結果可能是口服心不服,還可能公開對抗,使教師處于尷尬的境地。因此,對學生的批評要講究藝術,力求在融洽、和諧的氣氛中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們輕松愉快地向自己的錯誤告別。
我認為用幽默詼諧的語言來提醒學生改錯的效果最好,既可給他們留了顏面,又能讓他們在尷尬的笑聲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次,我走進教室,發現地面較臟,脫口說道:“同學們,我們班真是物產豐富啊!五彩斑斕的紙屑遍布滿地,還有果殼、塑料瓶點綴其間。你們生產了這么多‘垃圾產品,總得想辦法出口外銷吧。”學生聽了,“轟”然大笑,那些垃圾生產者們立即動手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講課也就在愉快的氣氛中開始了。如果當時我進門后大皺眉頭,厲聲命令那些弄臟地面的學生出來打掃,教室雖也會干凈,可教學氣氛、師生關系就迥然不同了。
其實,學生多半喜歡幽默風趣的老師,不管是教學風格還是育人談話,幽默風趣的老師總能輕而易舉虜獲學生的心。學生不僅不覺得老師沒尊嚴,反而認為老師愿意放下架子和他們平等相處。學生自然也愿意親近幽默風趣的老師,接納這類老師的意見。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在學生做錯事的時候,老師幽默風趣的一句笑語,既能使其猛醒回頭,又使其心存感激,這種效果遠比嚴厲斥責有效。
二、尊重贏信任
初中的孩子正值青春發育期,他們愛面子、自尊心強。因此在面對他們犯錯誤時,我都保持不傷其自尊心的原則,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一切。和他們談話時都避開其他老師和學生,在一個讓他們感到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心平氣和地單獨與他們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一個學生利用課間做操的空檔偷了班干收上來的秋游費用,我在私下調查時,發現所有證據都指向了他,所有的同學都懷疑他。我沒有在班中質問,只是暗中交代他放學后來我辦公室一趟。放學后,他忐忑不安地來到我辦公室,低著頭不敢與我對視,眼神閃爍。我一邊改作業一邊讓他等我一下,等到辦公室的老師全走了,我再笑著和他說:“課間只有你留在教室沒去做操,所以引起了大家的誤會,老師相信你沒拿班長的錢。班長有點冒失,可能把錢塞在哪里不記得了,你比較細心,一會請你到教室幫他找一下,好嗎?”他聽了后,滿臉通紅,不好意思地說:“老師,謝謝您的信任,我一定會找到,您等我。”我笑著點點頭繼續留在辦公室改作業,讓他自己去教室找錢。不一會工夫,他手里拿著錢走了進來遞給我。我接過錢,只說了聲:“謝謝你的幫忙,快回家吧!”他滿臉不相信地望著我,眼中閃爍淚花,雖然他沒有勇氣向我承認錯誤,但此后再也沒有發現他有偷竊的行為。我想是因為我對他的尊重,明知是他犯錯,還是用心給他創造了一個光明正大糾錯的機會,讓他有機會在同學們中重新做人。我對他的尊重也贏得了他對我的信任,這種育人效果可謂事半功倍。
三、情感助溝通
有時知道學生做了錯事,我們不用責罵他,而是想方設法尋找借口為他開脫,用機巧的語言為他搭就一個走下臺階的梯子,使他避免一次極有可能傷害他的懲罰,從而使他在感激中產生了強烈的報答心理,那就是用改正錯誤、好好學習來回報老師的寬容與愛心。如我們班有個學生,入學注冊第一天就打架,還不肯認錯,于是我決定當晚就去他家家訪。他知道了,等在路口,對我說:“求您別到我家去,我爸會打我的。”我安慰他說:“我不會讓你爸打你的,請放心。”但他仍是忐忑不安地躲在門外。家訪結束時,他和他的父親主動把我送到門口。第二天,他主動找我,并在周記中寫道:“老師,謝謝您,您是真的對我好,以后我不會再惹您生氣了。”果然,這件事以后,就沒有見他惹過事了。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得好:“愛是理解的別名。”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高層次的愛,是建立在對學生理解和尊重基礎上的。教師首先要理解學生,要善于體察學生的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替他們著想。要真正把他們當作有個性、有自尊心的人看待,細心呵護著他們的一切。尤其是當學生成績不好或犯了錯誤的時候,教師要用拳拳愛心和金玉良言保護和強化他們相對脆弱、敏感的心,使他們在失誤中得到理解,在過錯中得到溫暖,在挫折中得到支持。讓金玉良言,助我們言半功倍!
參考文獻:
[1]王云.初中班級留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管理策略[D].蘇州大學,2010.
[2]高愛華.淺談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語言藝術和溝通方法[J].好家長,2018(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