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千珍
摘 要:花朵唯有用愛心呵護才會長得更加嬌艷、美好。管理學生也是這樣,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冰冷的紀律條令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班主任的愛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為愛是拉近師生關系的基礎,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和用心學習的保障。重點對“愛”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運用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廣大初中班主任教師同行帶來一些啟示與參考。
關鍵詞:初中;愛;班主任;管理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植根于愛。”從班主任管理的角度去說,愛能使師生關系變得更加和諧融洽,愛能使班級氛圍變得更加溫暖,愛能使學生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那么,具體來說,班主任教師應采用何種策略去表達自己的愛呢?筆者結合相關文獻以及自身經驗,總結出了以下三條策略:
一、了解學生,尊重學生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期,也正因為此,他們往往會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簽,像是叛逆、敏感、脆弱等。面對初中生,班主任教師必須要予以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為此,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廣大班主任教師必須要做到以愛管理,用愛造境。具體來說,可以這樣去做:首先,班主任教師可通過座談、家訪、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調研,以便能充分掌握和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基于此,班主任教師不妨為學生建立電子檔案,并立足于此,及時對學生的各種變化進行跟進。在了解了學生的基本情況以后,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和理解學生。比如,有的學生在平時表現得非常頑劣,其實他很有可能是因為平時常常被家長、同學、教師所忽視,為了突出自己的存在,才會下意識地做出那些令人反感的行為。如果班主任不知道這位學生的真實狀況,很有可能只會通過批評的方式對該名學生進行教育,這不僅會在很大程度上疏遠彼此的距離,甚至還很有可能促使該名學生形成極端心理。相反,如果班主任教師能夠及時了解這名學生的情況,對他多些理解和寬容,并基于此,積極采取適宜的措施對其進行幫助,勢必能有效糾正其不良行為,使其切實感受到班主任對自己的愛,繼而能促使其以端正的態度對待學習、對待同學、對待教師。
二、以愛造境,熏陶學生
充滿愛意的班級環境能夠讓學生感到無比溫暖,從而使學生對班級產生強烈的歸屬感,這對班級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對班主任教師的有效管理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因此,在實際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廣大班主任教師應重視良好班級管理環境的創造: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愛護班里的每一位學生,如在為學生批改作業時,在作業的最后為其批注一些具有鼓勵性的話;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不管是面對優等生還是學困生;看到生病的學生,教師都要及時與其家長取得聯系,以了解學生的病情,必要的時候,親自帶領學生去醫務室看病等。在班主任教師的帶動下,整個班級勢必愛意滿滿,這不僅對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十分有益,同時還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其次,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及時對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表揚,以促使其他學生向表現良好的學生學習。在班主任的帶動及學生的互相學習下,整個班級的氛圍勢必會更加友愛、和諧。最后,班主任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班級環境進行裝飾,如在教室的墻上張貼一些標語,如“我們是一家人”“博學慎思,明辨篤行”等,或者在教室的文化墻上張貼班級學生的集體合影等。
三、重建班規,高校管理
班規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重要憑據,同時也是規范學生言行的重要準繩。然而,長久以來,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時候,并沒有充分發揮出班規的作用,常常會依據自己的主觀意識對學生進行管理,這很難使學生在真正意義上信服班主任。此外,很多班級的班規是由班主任個人制定的,或者是班主任教師直接照搬了其他班級的班規,這種班規與實際的班級管理狀況是否能充分契合尚且不論,絕大多數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班規的具體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班規很難在真正意義上發揮作用。對此,相關班主任不妨引導學生對班規進行重建,在重建的過程中,班主任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為學生營造平等、自由、和諧、友善的研討氛圍,基于此,引導學生獨立地對新班規進行制定,在遇見有爭議的班規時,班主任不妨組織學生針對相應的班規進行辯論,如此,不僅可以增強班規的科學性,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相應班規的印象,如此一來,在后續的生活中,學生將極有可能因為相應的班規而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總之,班主任教師引導學生對班規進行重新制定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表現,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增強班規的權威性,與此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管理班級的意識,這對班主任管理實效的提升大有裨益。
四、總結語
總而言之,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愛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換言之,班主任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管理效率,就必須用愛對學生進行管理,要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將愛融進班級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引導全班學生一同成長、一同進步。
參考文獻:
[1]翟保奎.從愛與責任的角度探討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策略[J].中華少年,2017(14):215.
[2]彭祥霞.教育激勵理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7(8):18,20.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