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新課改明確提出小學數學思想是數學十大核心素養之一。在數學的教學中,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數學思想也不容落下,數學思想作為小學數學的核心要素,在數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各小學的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上,仍存在一些不足,為此,在參考一些文獻資料之下,并結合現實小學數學的教學經驗,將對小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進行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思想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重點在于使學生積累基礎性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牢固基礎,因此,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時,在保證學生能掌握的前提下,將相關數學知識和學習技能傳授給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意識[1]。這樣的教學方式,將會對學生的數學思想產生沖擊,引導其樹立正確的數學思想。當然,小學生的數學思想的培養,不僅對學生的成績有影響,更能引導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思維邏輯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任課教師需重視思維邏輯等環境的影響,因為在特定的情景教學方式下,學生可更高效地進行數學學習,進而優化學生自身的數學思想。其實,此種教學方式的實施,不能僅依靠教師自身,需要學生進行適當配合。其中學生在配合任課教師時具體工作有:進行一定的觀察提問、規劃、實驗、思考與總結。其中學生可通過在此過程中的各種體驗學習,對數學知識的框架結構深入了解學習,從另一角度思考,此種教學方式,非常有利于小學生從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且在此過程中,有助于小學生自身對數學思維邏輯的培養與鍛煉。此外,此種教學方式,小學生可在課堂上進行沉浸式學習,類似于生活化的數學學習方式,這樣便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在學習數學過程中感受生活,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并反饋應用于生活,運用數學知識來解答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有重要作用。
二、數形結合,輔助培養學生數學思想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想,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欲培養小學生數學思想,除了上面的教學方式的改變,還非常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數學工具來進行輔助。來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結構框架進行了解,并生成自己的數學思想。小學生普遍存在數學“抽象化困難”問題,這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與數學思想的培養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可采用數形結合方式對小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抽象化概念框架,此種數形結合方式,既可輔助數學抽象化思想的建立,又可大幅度降低學生數學知識難度,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率[2]。例如,在進行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時,任課教師可指導學生進行自己制圖,形象生動地將雞兔體現在紙上,并根據實際各種情況進行添加繪畫,尋求最后結果。在雞兔同籠問題上,繪圖方法確實不是最簡便的,但是采用此方法的意義不在于高效簡便,重在培養小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抽象化實體的思想。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數形結合,逐漸發現其規律特性,在針對那些抽象化問題時,便可運用此方式將問題簡單化、抽象化。因此,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師,不可只注重教學進度與時效,要在合適的時候采用具有特定作用的“老方法”教學,幫助學生轉變數學思想,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三、實踐教學,鍛煉學生數學思想
新課標中將小學數學思想確定為十大核心要素之一,不僅僅是因為數學重視思維邏輯,更是在為實踐應用準備。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應僅依靠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思想邏輯能力,也要注意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互相協調,共同為小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與鍛煉護航。例如,在講解體積章節時,在要求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解決時間問題時,有名同學巧妙地結合《烏鴉喝水》課文,采用類似方式對水位增壓,不僅快速解決了問題,更為清楚地掌握了“體積”知識點。在此次課堂,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與知識積累,并自行總結整理知識,最后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可看出,小學生同樣有著數學思維與邏輯能力,只不過卻是以零散碎片式存在于學生的知識體系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種方式,正確指引學生數學思想的養成,以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理念已不再適合當前時代特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對以往的教學方式、教學結構與知識理念進行優化,通過采用賦予情景教學的教學方式,采用數形結合方式,且結合實踐教學,以培養和鍛煉小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思想是貫穿每個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存在,且對學生以后的人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小學生的數學思想的培養,需要學生與任課教師積極配合,聯系實際,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反饋、應用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積極探索與創新,以提高教師教育水平,進而保證教學質量與效率,對小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與鍛煉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景中.感受小學數學思想的力量:寫給小學數學教師們[J].人民教育,2007(18):32-35.
[2]朱群慧.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的策略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7(11):27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