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丹
摘 要:學生在課堂中建構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知識發生和形成的“生長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握每個流程中起核心作用的“生長點”,并將這些核心點做深、做透,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實現各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
關鍵詞:新基礎教育;生長點;育人價值;信息技術
新基礎教育中的育人目標是指培養“主動、健康發展”的時代新人。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并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新一輪課改將我國基礎教育的總目標落實到“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而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宗旨的課程,主要是鍛煉學生收集、存儲、處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非常獨特的學科價值與育人價值。本文就信息技術學科的育人價值做一探討。
一、捕捉“生長點”,育主動實踐價值
1.合理有效捕捉“生長點”
新基礎教育強調學科教學要注重對學生主動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如果學生只會單純地接受、模仿、服從等被動的思維方式,那么在這樣的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內在的主動探索欲望就會受到壓制,毫無育人價值可言。因此,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弄明白學生的認知起點在哪里,確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充分調動與激活原有的知識經驗儲備,讓新知識在舊知識上生長,實現與新知識的有效對接,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建構。
2.“生長點”促進主動實踐育人價值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怎樣才能捕捉到“生長點”促進學生自主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呢?
例如,在教學“二進制”的概念及特點時,先讓學生回憶小學時學習十進制數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十進制數由0、1、2、3、4、5、6、7、8、9十個基本數字組成,逢十進一,即9后面是10,19后面是20,29后面是30。然后讓學生根據相同的組數法則,自主推斷理解二進制數的特點,二進制數由0,1兩個基本字符組成,運算規律是逢二進一,即1后面是10,11后面是100,以此類推。
通過上述知識的理解,引發學生結構性的思考,使其親身體驗信息技術學科知識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實效性。
二、發掘“生長點”,育優良品格價值
1.全面開放發掘“生長點”
新基礎教育把師生的教學活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的活動,把教學過程看成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共同參與,通過對話、溝通和合作等活動產生交互影響,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而這樣的“生成”是要通過開放式的教學開發學生的基礎性資源,再通過生生、師生間的互動及交互的反饋才能實現的,給不同的學生搭建不同層次的思維平臺,實現面向“全體學生”和“不同學生”的廣度開放,才能生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問題“生長點”,使教學過程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生成。
2.“生長點”促進優良品格育人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且是有個體差異性的學生群體。在教學二進制數和十進制數之間相互轉換內容時,我在黑板上板書了四道題目,在讓同學們在草稿紙上解答的同時,讓一名同學在黑板上解答。題目:15D=1111B,22D=10110B,1011B=10D,10010B=18D,當該同學完成了答題后,臺下的同學都大聲地叫喊起來,“第三題錯了,第三題錯了……”我沒有馬上糾正該同學的錯誤,而是請該同學先說明了他自己的解題思路,然后肯定了他在答題過程中應用的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找到了第三題答題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一時大意將20值計算成為了0,結果答案錯誤,接下來統計了有類似問題的同學。隨后,我在課堂上輕聲地說:“雖然他做錯了一個題,但是其他三個題都做對了,我們為什么不先肯定別人而直接否定別人呢?看來我們平時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我相信在今后的做題過程中還會有很多同學會犯類似的錯誤……”
三、延伸“生長點”,育信息素養價值
1.激活拓展延伸“生長點”
在“新基礎教育”看來,教師應該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進行“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提升。提升不僅僅只是把學習內容進行梳理,還要對所學內容的方法結構進行提煉,對當下的學習內容的聯系進行溝通,并引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拓展質疑和思考。在這里,比較重要的是學生是否敢于和善于去思考、去聯想,讓學生帶著問題下課,把學生的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后的思考和探索,延伸到下節課或以后的學科學習及實際生活中。
2.“生長點”促進信息素養育人價值
例如,在教學了十進制、二進制和十六進制的概念、特點及相互轉換后,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小組討論生活中跟進制相關的例子有哪些?(教師可舉例補充說明,比如成語半斤八兩,這里的半斤指的是八兩,其實是采用十六進制數計數的。)所有的信息在計算機內為什么都以二進制方式表示?(教師可舉例補充說明,二進制計數時只用0和1兩個數符,電子計算機的機器語言就用二進制代碼,演示Goldwave軟件的音頻編碼處理過程。)你怎么理解現代數碼信息時代的內涵?(教師可舉例補充說明,數碼相機、數字電影等的原理與特點。)這些問題的拋出和討論,既是對進制的知識小結與拓展應用,又是對下一課時“多媒體信息編碼”的鋪墊和奠基,讓學生體驗到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融會貫通,拓寬知識面,增強交流協作。
蘇霍姆林斯基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力,更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在信息技術教學“生長點”上做足文章,才能恰如其分地進行育人教育,凸顯信息技術教學的育人價值,讓課堂和學生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壓水.關注三個“生長點”,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J].教育周刊,201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