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建興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重視朗讀是非常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種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朗讀中應該準備好字典和筆等,做好朗讀的準備工作,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有不認識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問老師。也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更能感受多種形式朗讀的樂趣。
關鍵詞:自由朗讀;技巧;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語文聽覺的一種表達形式。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比較忽略的,一般都是讓學生自由朗讀,通讀一遍就可以了。也沒有教授相應的朗讀技巧,這樣是非常不合理的。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以及體會課文情感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有效的朗讀,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能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朗讀能力好的學生,在交談中語言有極大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會有極大的號召力。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和自信心,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一、朗讀的必要性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根本基礎,學習語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可以感受到語文中文字的優美和磅礴、激情和澎湃。在讀古詩的時候更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那一字點睛是多么的精妙,比如二月春風似剪刀中的“剪”字一讀就理解了作者的獨具匠心。而讀語文課文就更是如看一幅幅優美的畫卷,比如《葡萄溝》《荷葉圓圓》《升國旗》等等。熟讀后掌握的如詩般的句子和文章的布局謀篇更能夠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朗讀了小學推薦讀物,能開闊學生的眼界,拓寬學生的思路。有些讀物能升華學生的精神,堅韌學生的意志,比如《老人與海》《鋼鐵怎樣煉成的》,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自由朗讀
自由朗讀就是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支配時間來朗讀課文。而在傳統的自由朗讀中就是在課堂上可以放松自由的朗讀,有的學生讀得快,有的學生讀得慢,或者齊讀課文,這樣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的自由朗讀。而真正的自由朗讀就是準備好字典和紙筆,在讀書中遇到生僻字和讀不通的句子就可以摘抄下來,然后運用工具書明白理解不認識的字的讀法和含義。而不能理解的句子就要記錄下來,等讀完整篇課文后一起請教老師,這樣才是讀書的正確習慣。當然也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讀書,不能只是給一個大聲朗讀一遍課文的時間,這樣也沒有意義。在讀書方面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可以專心、積極地讀課文。也要用心思讀課文,在閱讀完后,給學生一個討論的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體會。這樣有目的性的討論會逼迫學生認真讀書,這樣的朗讀才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創設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而在朗讀教學中,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學手段,其一,就是角色扮演。這樣的朗讀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比如穿上不常見的古裝,拿著古代的器物,就能更好地融入情境中,體會課文的精髓。而觀看的學生也能在情境再現中體悟其中的精神。比如《將相和》兩名學生都穿著古裝,在脫離課本的情況下,讓課本中的情境在現實中再現,對學生思維的沖擊是巨大的,能更深體會到廉頗知錯能改的勇氣以及藺相如的機智大度。其二就是情境渲染,就是在朗讀的時候播放音樂或者視頻。比如《桂林山水》一課,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先觀看一下桂林的風景片,了解桂林的山水是多么的秀麗絕美。在學生的腦海中有一個具體的印象,而不是只在課文中了解干干巴巴的文字。在朗讀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字描寫桂林的高明之處。再比如《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發生在戰爭年代的故事,就可以在戰爭配樂下,朗讀這篇課文,可以更深入感受到戰爭歲月人們的高尚情操和人格。
四、注意細節
朗讀是語言的一種表現形式,在朗讀過程中要抓住文本的細節,這樣才能體會到朗讀的技巧。其一就是做好朗讀的準備工作,在朗讀一篇課文時,要了解課文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在課文中要表達的感情是什么,這樣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才能讀出情感,學到更多細節知識。其二就是內在技巧,比如抒情的段落適合緩和的語速,歌頌的詩歌適合歡快的語氣。還有就是文字的讀音,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就是通假字,讀xian,在整首詩中也是點睛之筆。在朗讀中著重地掌握課文的語氣和節奏,語氣是讀者對課文理解的深刻表現,比如課文表現得歡快、悲哀,緊張就是在語氣中表現出來,而不是平淡無味,一篇課文都是有靈魂的。而節奏的把握就要在語氣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的脈絡。
總之,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正確的朗讀習慣。學生能夠獨立、主動地完成朗讀任務,并記錄下朗讀后的思考。這樣每一次朗讀就是一次進步,一次成長,也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非常明顯。朗讀對課文的體會和理解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玉米.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方法[J].華夏教師,2017(21).
[2]單秀萍.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3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