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助育人模式是國家、高校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一種無償補助、扶持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幫助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積極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積極實踐,成長成為符合新時代國家和社會需求的人才。站在國家和高校的立場上來看,對學生的資助應當做到精準,充分發揮資助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推動作用,積極改進自身資助育人模式,更好地為經濟上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本文從現階段高校資助現狀入手,分析“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重點,探討加強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的具體措施,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通過完善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
引言:
高校實施的學生資助工作是實現現代社會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為經濟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提供接受完整高等教育的機會,有效緩解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壓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教育工作重要的內容,不僅在教育領域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國家精準扶貧項目中也占據同樣的知道地位,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經濟困難的學生從心理上、行為方式上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需要高校工作者及時調整資助育人模式,弱化經濟資助、強調文化培育和能力提升,做好資助與育人工作的結合,提高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水平。
一、現階段高校資助現狀
自1998年試運行起,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獎、助、貸、免、減、緩政策為一體的國家高校資助體系,經過20余年的探索、實踐、經驗總結,目前國家級、省市級、高校的學生資助育人體系已經基本可以覆蓋經濟困難學生人群,為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順利進入社會提供了經濟援助和工作指導,為我國高校學生健康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學生資助工作運轉過程中,各個高校、各個部門都在盡力配合,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運用各種獎學金、助學金,使這筆由國家、省市政府、高校拿出的資金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國家和高校的關懷,鼓勵學生更努力的學習,為學生進入社會后回饋社會提供起點。
二、加強和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的具體措施
(1)建立學生資助育人體系
在高校之中,資助和育人并不是一對相反的詞匯,資助和育人是相輔相成的兩項工作,高校相關部門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應當將學生資助育人視作一項統一性較高的工作,充分發揮經濟資助對育人工作的輔助作用,充分認識育人工作的目標作用,積極建立高校內學生資助育人體系,為經濟困難學生獲取經濟輔助提供可持續通道。高校應當建立起“國家資助+高校獎助+社會捐助+學生自助”的發展性資助育人體系,用國家資助資金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生活基本保障,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學習;用學校的獎學金體系對學生形成激勵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使經濟困難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學習、生活資金,緩解學生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嫁接與社會的橋梁,接受校友、社會個人的捐助,為學生開辟新的資助資金來源,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幫助,接受企業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使學生學好習、就好業;鼓勵學生通過助學崗位、義工服務、勤工儉學等途徑獲取一定的經濟資金,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溝通能力的同時,鼓勵學生用雙手改變生活,更好地完成育人工作。
(2)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大多數以助學金、獎學金等無償資助、獎助方式為學生提供經濟援助,這種方式對于學習基礎較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加適合,對于成績一般的困難學生存在覆蓋不足的問題,高校相關部門管理層應當積極完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改善當前資助育人模式力有不逮的現狀,引入更多資助渠道,使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從適合自己的平臺獲取經濟援助。例如:保留既有獎學金、助學金無償資助方式,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繼續學習;引入助學貸款等有償資助方式,給予學生選擇的機會,可以接受助學貸款,接受企業訂單式培養合同,就業后逐步從工資中償還助學貸款,也可以接受勤工儉學、義工服務,用自己的勞動賺取生活學習的資金。“無償+有償”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模式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主流發展方向,應當得到高校相關部門管理層的正視。
(3)做好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外圍工作
高校現行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評級工作多通過班級、學院、公示等途徑完成,人為參與過多的認定和評級工作成果難以避免偏頗、范圍過小等問題,筆者建議高校建立學生資助育人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思想的積極作用,從學生的消費指數上直接圈定經濟困難的學生,避免漏掉明明經濟困難卻不愿意接受資助的學生,也避免模糊學生困難評級標準,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接受資助環境,也為不愿意接受公開資助的學生提供隱私庇護,直接將資助資金打入學生提交學費、住宿費用的賬戶中。
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社會思想、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經歷了劇變,高校學生資助育人工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不僅關系到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成長,還關系到學生價值觀的建設和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需要高校工作者充分利用“互聯網+”思想和途徑,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化互聯網技術打造資助育人平臺,將資助和育人工作進行有機結合,為學生的學習、成長提供輔助力量,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騫文. 新時代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理論詮釋、基本特征與實踐路徑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2018(05):123-126.
[2]刁嘉程. 新形勢下的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有關問題[J]. 文教資料,2018(27):109-110.
[3]項家春.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資助育人工作探析[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06):72-74.
[4]吳宏宇,趙成剛,杜林冬,張濟春,肖瑞雪.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高校資助育人方法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8(51):12-13.
作者簡介:林偉(1985.02),男,漢族,廣西南寧,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