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要:我國古人常說“學而不思則罔”,認為每一輪有意義的學習活動都應該伴隨著學生的積極思考,只有邊學邊思才能真正提升學科教學效率。初中歷史是培養學生歷史觀念與發展性思維能力的基本科目,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與跨國際交往意識的基本途徑,更是我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同樣也需要誘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實現學習進步。從借助現實生活資源喚起學生的思維意識、利用社會新聞案例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組織歷史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問題意識三個角度分析初中歷史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產生積極的思維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思考;策略分析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多數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會將學生看成是接收歷史知識的“容器”,導致學生一直處于在課堂上忙于記筆記,在課后忙于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再加上歷史學科本身就屬于文科,記憶是學生學好歷史的基本前提,所以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生失去了在課堂上主動思考的學習習慣。長此以往,學生將感到十分吃力、枯燥與疲憊。在新課改下,教育部提出了突出學生思維能力與學習主體意識的改革要求,認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認真保證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于最佳的思考狀態,切實轉變學生機械式接受學習狀態,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摸索出學好歷史的好方法。
一、借助現實生活資源喚起學生的思維意識
我國歷史學科一般是從初中開始正式步入學校教育之中的,這是因為歷史知識雖然講述的是已經發生的人、事、物,卻對現代人的發展與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意義,學好歷史可以幫助初中生更好地把握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懂得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從這個層面來講,歷史學科本就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以生活資源導入歷史知識更易于喚起學生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名有思想的好學生。
就如在“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本班學生講述他們所感受到的教育變革,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新式學堂、廢除科舉制、出現新聞報紙與書館等多個史實,希望學生可以借此感受我國教育文化事業的偉大變革。實際上,初中生有長期的學習歷史,他們對我國近十年來教育事業的變革與文化事業的發展感觸是很深的,所以他們每個人都十分主動地分享了自己所經歷的教育變化。在此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分析新式學堂與廢除科舉制的歷史意義便可事半功倍。
二、利用社會新聞案例激發學生的批判思維
人類社會是在某種客觀規律的影響下發生到現在的,如果脫離了某一個歷史環節,人類社會必將發生重大改變。即便是現在,人們也需要借助歷史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從史實中汲取經驗教訓。同樣的,現在的中考歷史也十分看重學生以歷史觀點解析現代問題的思維能力,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利用社會新聞案例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歷史思維,使其從對、錯兩個方面分析新聞案例的多種影響,促使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產生更多的創新思維意識。
就如在“盛唐氣象”一課教學中,筆者便借助近些年來國際社會上掀起的“中國熱”這一社會現象引導學生分析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魅力。初中生正處于愛隨大眾潮流的成長期,一些學生都過于推崇與渴望外來文化,反而忽視了本國文化的優秀歷史。但是,近些年來國際上刮起的“中國熱”卻已經讓中華民族重新站在了世界民族之林與文化發展領域的前列,比如各個奢侈品與時裝周開始融入中國元素,各個國家都將漢語作為本國外語課程的基本內容,我國每年留學生人數逐漸遞增等。這些社會事實就表明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而盛唐氣象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繁榮與昌盛,所以學生會以更加主動的態度學習本課知識。
三、組織歷史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果說哪一種活動更易于激發初中生的問題意識與求異思維,那么我想沒有比歷史實踐活動更適合的了。初中生本身就處于好奇心、求知欲最為旺盛的關鍵期,每個學生都渴望通過歷史實踐解決自己的知識疑問與人生困惑,借助前人經驗得出人生啟示。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便要根據學生的求知特征組織歷史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歷史實踐中產生更加豐富的問題意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好充分準備。
就如在“考查近代歷史遺跡”學習探究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本班學生利用現有條件自主探究本地的歷史遺跡,從政治、經濟、文化、風俗、交通等多個角度分析本地歷史的變革史。我校斜對面即是亳州市博物館,鼓勵學生結成學習小組,走進博物館,走進家鄉歷史。通過所見所聞、所知所想直觀地感受歷史的同時印證探究結論。通過本輪歷史探究,初中生可以通過真實的歷史材料總結出近代以來本地的歷史變化規律,在真實的歷史遺跡影響下產生相應的歷史感官,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
總而言之,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提高初中生在歷史課堂上參與度的基本做法,也是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重要支撐。初中歷史教師應該認真分析最易于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課程資源與活動形式,促使初中生養成勤思考、勤提問、勤動手、勤探究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武士鋒.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8(33):70-71.
[2]俞金春.關于初中歷史課堂學生參與度的幾點思考[J].中學課程資源,2018(10):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