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紅
摘 要:在國內教育水平與教育力量蓬勃發展的今天,語文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各項能力符合新時期的教育要求。教師應當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落實與滲透素質教育,推進學生全面成長。作為學生人生成長的重要時期,是非對錯的辨別教育是教師必須要重視的教學話題,可以以此為中心展開初中語文教育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養;教學策略
一、初中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滲透意義
(一)加深知識點理解
語文實際上是非常通俗易懂,容易理解的,這建立在語文本身就是在學習我們生活中的知識。但語文課程也是比較晦澀,難以理解的,這是因為漢語言在表達有些內容的時候會以非常含蓄的方式進行。學生在理解與分析課本知識的過程中還要結合環境進行分析,這一問題成為語文教育最大的難題。初中語文教育除了要重視漢字教學以外,同時也要注重分析能力培養[1]。人文素養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應用環境,從中認知與了解文字背后含義,接收文字內容信息。因此人文素養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與運用知識。
(二)形成正確三觀
語文教育同時兼顧人文性與工具性兩個特點。語文教育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文化知識,同時還能形成正確三觀。初中語文教學大多為深度挖掘課文文字背后內涵與信息[2]。學生在這一環節中需要主動嘗試與思考文章的故事情節與內容。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帶領學生深度分析。學生在課本與教師的教導下能夠潛移默化地形成尊老敬老意識,明確是非對錯、善惡美丑。
二、初中語文人文素養教育落實方式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元素
教材是語文教育活動最重要、最基本的資料[3]。語文人文素養教育的滲透必須牢牢結合教材內容。語文教材本身有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精神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必要主動挖掘人文元素。
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從課本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使學生主動思考價值觀、人生觀與社會觀。在提高學生思想高度與覺悟水平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前需要提前準備教學活動、教學任務、教學內容。設置對應的教學問題,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個人經歷、生活背景與知識水平。在這些條件的限制下,每一個學生對文章人物的理解實際上是并不相同的。教師有必要深入挖掘與分析這些文字,帶領學生主動思考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如學習《藤野先生》一課時,藤野先生不拘小節,明確是非對錯,公平對待作者的精神就是該課的教學重心。教師在教學中應主動挖掘和嘗試應用文章中的藤野先生故事以及處事方法引導學生,使學生將藤野先生視為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個人行為與處事方式。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文章歷史背景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現在社會的美好,形成愛國意識。
(二)注重教師能力的拔高建設
初中學生往往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由學生閱歷有限所導致的問題。初中作為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黃金時期,如果此時能有良師指導,學生必然會收獲更多的進步。為此語文教育的首要因素便是教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以自己的事例與榜樣作用引導學生,當然教師也可以直接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方式在傳達作者情感的同時,豐富學生的學習感情。教師應當意識到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條件和學習情況,注重學生情感領悟能力的挖掘,實現人文素養的滲透與落實。文字是學生與讀者交流、共鳴的渠道。共鳴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初中語文教育中教師應當學會引導學生對文章產生共鳴的方式,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處理與梳理文章內在道理與情感感情。利用淺顯易懂的方法傳達文章故事意義,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使學生形成愛閱讀、主動閱讀的習慣。
初中語文本身的含義與作用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在開展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必須理解與意識到語文教育的核心價值,那就是傳遞語文知識、豐富學生人文素養。只有當學生切實理解了語文教育的意義,從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了語文技能的使用方式,形成屬于自己風格的語文習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與理解能力。初中語文教育必須兼顧文化教育以及人文素養的培養,這對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而言具有重要的幫助意義。
參考文獻:
[1]王浩,龍超.淺析初中語文教學的人格教育功能[J].中國校外教育,2018(8):110.
[2]張元宣.淺析初中語文教育的人文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3):68.
[3]湯志強.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