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平 郭小芳 蘇艷麗
摘要:[目的/意義]為評價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構建評價體系并開展實證研究,幫助其融入城市生活。[方法/過程]首先通過德爾菲法設計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然后通過專家打分對二級指標賦權,形成“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NC-KLAS)”,最后分別選取城鎮市民和新市民兩個群體開展實證研究。[結果/結論]設計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標準和體系;通過實證分析問卷量表中的低分項,發現新市民知識素養存在知識運用能力較低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實證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9.04.008
〔中圖分類號〕G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9)04-0069-07
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Study of the New Citizens
Knowledge Literacy Assessment System
Wang Keping1Guo Xiaofang1Su Yanli2Che Yao3
(1.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 255000,China;
2.Chengfa Investment Group,Qingdao 266000,China;
3.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knowledge literacy level of new citizens,the evalu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nd empirical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help them integrate into urban life.[Method/Process]Firstl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knowledge literacy standards of new citizens by means of Delphi,and then formed a“new citizens knowledge literacy assessment system(NC-KLAS)through expert scoring and two level indicators empowerment.Finally it selected the two groups of urban citizens and new citizens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Result/Conclusion]This paper formed a new public knowledge literacy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a system through study,and discovered the problem of low knowledge capacity of the new citizens as well as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new citizen;knowledge literacy;assessment system;empirical study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13年發布的《全球媒體和信息素養框架:國家準備能力》(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Country Readiness and Competencies)的報告中指出,素養是一種閱讀和寫作能力以及個人對日常生活中簡單陳述的理解[1]。素養包括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等獲得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分析文本的能力,從功能和用途來看是能夠被用于實踐和應用的要素,從獲得角度來看是一個動態學習過程[2]。而知識素養在一般素養能力的基礎上,更注重運用和激活知識的能力。Postman N等曾把“知識素養”一詞定義為熟練運用溝通媒體的能力[3]。蘇艷麗等認為知識素養是一種獲取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包括事實、數據和信息的獲取;運用知識是指以已有知識為工具,將生活中的事實通過數字編碼轉化為數據,通過數據加工將數據轉化為信息,通過信息分析將信息轉化為知識,通過知識激活將知識活化為情報,并將自身知識外化為傳播交流的能力[4]。劉莉莎等認為,知識素養是在信息素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信息素養強調的是查找利用信息,而知識素養則更強調在通過查找獲取信息的基礎之上所進行的知識歸納與創新[5]。隨著城鎮化政策的實施,農民逐步向市民轉化,而轉化過程是緩慢的、存在一個過渡狀態,本文把處在這個過渡狀態中的一類人稱為新市民;新市民進入城市后,其適應城市的能力如何、能為城市發展貢獻多大力量等問題都亟待考慮;而現代社會,個體所掌握的知識資源的不平等是造成社會經濟地位不平等、甚至引發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6]。因此,為促進新市民盡快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同時又為城市發展貢獻新的力量、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應該開始注重關注其知識素養現狀、了解新市民在提升知識素養中存在哪些問題。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獻調研法和德爾菲法設計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標準、結合專家打分構建帶權重的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然后采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實證分析檢驗體系的有效性,對調查結果進一步分析發現新市民在知識素養中存在的弱項,并提出提升新市民知識素養的建議。
1相關研究綜述
11新市民研究
相對于我國推行的城鎮化建設而言,國外進行的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運動。英國的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積極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7]。韓國通過學校、社區和其他社會團體開展新村教育[8-9]。非洲的城鎮化發展缺乏工農業、教育醫療、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基礎,城市貧困已成為非洲城市化的瓶頸[10]。
我國人社部指出,農民工已超28億,將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11]。區晶瑩等在新市民信息需求研究中將新市民定義為3類:長期在城市務工經商、被動轉移和城中村村民及通過其他方式轉移到城市的群體[12]。陸俊杰指出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首先要關注農民觀念和文化教育問題[13]。吳成萬認為提高農民素質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具有關鍵作用[14]。孫紅蕾等從新市民及新市民社區的概念出發,總結了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創新的主要特點[15]。區晶瑩等以信息能力過程結構理論、社會融入理論、信息分化理論為基礎,構建新市民信息能力與城市融入結構方程模型和測量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16]。
12知識素養標準研究
通過文獻調研發現,知識素養的相關研究較少,相關文獻綜述主要集中在信息素養方面。
美國ACRL(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2015年發布《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17]與2000年《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配合使用,探討了信息素養培養的維度和創新策略[18]。英國的國家與大學圖書館標準協會[19](SCONUL)(1998)提出了信息素質能力模式,該模式在名稱上不是指標體系,但實際上是一個高校信息素質能力的指標體系,由7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構成[20]。清華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完成了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的設計,通過問卷調研、德爾菲法等最終確定包含7個維度的指標體系[21]。楊林等認為高等教育信息素質的評價標準應該有層次,不同層次的社會人群應該有不同的信息素養評價標準[22]。劉美桃認為信息意識是信息需求的前提,并根據當時社會現狀提出要從8個方面來制定我國信息素質評價標準[23]。由此可見,信息素養標準在各個國家均有標準機構設計、已形成一定的體系,可作為知識素養標準設計的參考。
13知識素養評價實證研究
國外學者Kim K設計了體育素養分析框架,提出了體育素養的概念模型和高校籃球素養評價(CBLA)的指標[24]。Walsh A通過文獻調研得出問卷調查法、參考文獻分析法、測驗法是3種最常用的信息素養評價方法[25]。Aytac S采用行動研究:觀察、半結構訪談和課堂內容分析,發現一對一輔導能使信息素養更有效獲得[26]。Connor L O等基于ACRL設計的標準設計調查問題,將信息素養評價融入論文寫作課程[27]。Oakleaf M借助心智圖研究了圖書館員采用的信息素養評價方法:混合測試法、績效評估法、量規法[28]。
國內相關學者在研究中首先通過文獻調研法建構素養評價標準,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對中學教師教學評價素養進行調查[29],提出提升我國中學教師教學評價素養的可操作性策略[30];楊波運用德爾菲法構建了理工科大學生科研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專業人員測評從信度和效度的角度揭示了體系的可靠性[31];劉亞男采用主觀感受與客觀情景測試、屏幕錄像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還原解決信息問題的行為過程來對受試者的信息素養進行測試和評價,從中發現受試者的信息行為細節特征,以及真實的信息能力與水平[32]。
綜合上述文獻調研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1)本文把由于國家政策而統一農轉非、由于拆遷而集中安置、農業戶口外來務工的一類人,稱為“新市民”。三類人群中,農業戶口外來務工人員屬于主動融入城市的一類,他們普遍擁有一定程度的學歷和為進入城市生活積累的經驗,屬于知識素養水平較高的一類,但同時他們對城市的要求和期待也最高;統一農轉非人員、被拆遷安置人員都屬于被動進入城市人群,他們普遍依賴農業收入生存,缺乏城市生活經驗和相應的技能,是城鎮化進程中最應該得到關注的人群。
2)相對于普通城鎮市民,新市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多數生活經歷集中在農村地區、缺乏對城市就業教育等方面生活環境的了解,即知識素養水平較低,因此為提高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其知識素養水平。
3)在目前研究中,與知識素養同屬素養體系的有信息素養、數據素養等,其中信息素養與知識素養最為接近,它是包含反映發現信息、理解信息生產和價值、使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和參與社群學習的綜合能力的集合,是催生其他素養的核心素養[17]。由此可見:信息素養是是知識素養的基礎,知識素養是信息素養的補充和擴展,知識素養提升以信息素養提升為前提;個體要想創造更大的價值,僅有信息素養是不夠的,知識素養參與人們進行的各項社會活動,為個體提供全面的指導。
4)研究人員對新市民的關注停留在理論描述和單一分析某一問題的層次,而對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現狀、知識素養提升存在的問題缺少綜合性的判斷和認識,更主要的是缺乏實證調查研究;目前有關知識素養的研究較少,而同一素養體系下的其他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德爾菲法等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有效地進行了素養標準設計和素養評價實證研究,為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參考。
2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設計
21研究方法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德爾菲法,對圖書情報學領域進行信息素養研究、信息檢索與利用研究、社會調查研究的16名專家展開調查,調查采用發放問卷式,每位專家分別填寫、均發表獨立見解,調查結果僅調查者知曉,經過3次修改、發放回收問卷,意見逐漸趨于統一。
22調查開展與結果分析
參照國內外現有信息素養標準及相關知識素養研究,制定“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初始框架”;在多次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最終形成“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見表1,該標準成為評價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的依據。
3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構建
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New Citizens Knowledge Literacy Assessment System,簡稱NC-KLAS)示意圖如圖1所示,與表1各指標相對應。NC-KLAS體系以評價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為目標,分為3個層次,3個層次間逐一遞進,體系的運行通過第3層次的指標具體實現。
但要實現該體系的有效運行,需要對各指標賦權,以增加其實用性和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在前文確定“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的基礎上,再次向15位專家以問卷的形式對二級指標中包含的28個指標打分,分值范圍為0~9。為提高研究結果的精確度,每位專家對每個指標打出3個分數:樂觀值a、一般值m和悲觀值b,其中樂觀值是該指標能得到的最高分、悲觀值是該指標能得到的最低分、一般值是介于樂觀值與悲觀值之間最中肯的分值,最終權重值按e=(a+4m+b)/6進行加權平均,最后得到每個指標的權重值[42],如表2所示。
4實證研究
41問卷設計與發放回收
為檢驗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開展實證研究。以“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二級指標”為參照設計問卷,并將問題用語口語化以減少答題時的學術調查感,更有利于貼近新市民了解其心里真實想法,如將“能意識到知識的價值”轉化為“我認為知識在生活、工作中有重要價值”,設計共包含28個問題的李克特五點量表問卷。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知識素養形成過程中,與知識相關的工具、文化、技術等已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而城鎮市民由于長期居住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出現了“數字土著”、“知識土著”、“資源土著”人群[43],他們獲取和運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均強于新市民,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普通城鎮市民的知識素養水平整體高于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且將被調查者分為普通城鎮市民和新市民兩類: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查結果的差異了解兩類調查對象的不同關注點;另一方面可以借鑒城鎮市民的調查結果為制定新市民知識素養提升方案提供參考。
讓被調查者采用自評的方式,按照與題目描述的相符程度(1~5,符合度依次遞增)選擇與自身最符合的分值。在前期調查了解的基礎上,為保證研究的代表性,本次調查以山東省省會城市——濟南為主要調研地,選取新市民聚居區、外來務工人員交流群為問卷集中發放區,以發放紙質問卷為主要形式,同時輔以騰訊QQ、微信等社交軟件,共發放、回收問卷500份,經篩選,有效問卷421份,回收有效率達842%,其中城鎮市民178份,新市民243份。將量表題導入SPSS220,并進行編碼和賦值處理。
42問卷信效度分析
在評價城鎮市民和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之前,首先應該檢驗此次問卷調查的信度和效度,只有在信度、效度均可接受的情況下,接下來的分析才是有意義的。
信度可以體現調查數據的可靠性,擁有信度是問卷分析的基礎,信度分析是采用統計分析軟件驗證問卷量表設計的穩定性、樣本回答的真實性。采用SPSS220進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 Alpha值為0939,說明本問卷設置的變量信度非常高、完全可以接受。
效度是指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反映了結果的一致性特征,即檢驗測驗結果能否真實地反映出他想要的特征。效度分析一般包括內容效度分析和建構效度分析。內容效度指量表內容或題目的適切性與代表性,本研究中調查問卷題項的設計均來源于對表2中二級指標的描述,而由前文研究可知,該指標已經過德爾菲法專家認可,因此研究變量、模型能覆蓋到研究領域和研究內容的全面性,本次調查具備良好的內容效度。建構效度指能測量出理論的特質或概念的程度,可由因素分析得以檢驗,本量表經SPSS處理后得到的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從檢驗結果看出:KMO值為0714,題項變量間的關系適中,達到尚可進行因子分析的程度;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分布為1425969,自由度為561,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達到顯著水平,因此本問卷設置的變量具有合適的效度。
43評價結果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被調查者對照指標自評的方式,問卷打分分值即為其得分。將兩組問卷調研結果分別導入Excel并插入“權重”列,對數據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以5分滿分制為標準,城鎮市民的知識素養水平達到433分,新市民的知識素養水平為359分,差距為074分,新市民所能達到城鎮市民知識素養程度的比例為8291%。經驗證,統計結果與假設一致,本次調查有效,因此本研究設計的新市民知識素養體系有效、具備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為了解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偏低的原因,本文對新市民的問卷數據做進一步分析。通過將所有新市民在每一題項的得分求平均值,發現題目對應的“能掌握所需知識的獲取渠道和工具B11”指標得分最低,其次為“能掌握工作所需的數據處理軟件B32”、“能識別、讀取相關設備上的數據B22”、“能綜合、靈活運用知識B53”,這些指標均屬于知識能力范疇。從研究結果來看,要提高新市民的知識素養水平,應該重點從提高其知識能力入手。首先要提供充分的知識獲取渠道和工具,從硬件設備上來說,可以加大智能手機、電腦、互聯網寬帶的普及,有針對性地設計更適合新市民群體類型的設備,同時在互聯網、電視等媒體宣傳時側重對新市民群體的內容設計;從軟件配備上來說,通過圖書館增加文化科學知識教育、通過政府部門宣傳引導增加就業與創業意識和能力、通過與高校聯合增加專業技能培訓、通過醫療機構增加疾病預防健康醫療知識教育。而“綜合、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更多依賴新市民個體的自身努力,但工作單位、社區等機構可以通過制定一定的獎勵機制促進新市民作為員工或社會成員的積極性,鼓勵新市民積極將所學服務于工作崗位和社會,與城市形成良性互動才是與城市融入的最好方式。
5結語
本文首先采用德爾菲法設計“新市民知識素養標準”,形成了判斷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的依據和知識素養提升的標志;其次,通過專家打分為標準中的二級指標賦權,形成帶權重的“新市民知識素養評價體系”;第三,為檢驗評價體系的有效性,本文分別選取城鎮市民和新市民兩個群體開展實證研究,采用自評的方式打分,結果證明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偏低,與假設預期相符,從而驗證了評價體系設計的有效性;第四,本文通過分析調查問卷量表中的低分項,發現新市民知識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本文的研究為評價新市民知識素養水平和發現新市民知識素養提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研究思路與方法,為新市民知識素養領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UNESCO[EB/OL].http://www.uis.unesco.org/Communication/Documents/media-and-in-formation-literacy-assessment-framework,2018-11-27.
[2]UNESCO.Education for All Global Monitorin Report[R].Paris:UNESCO,2006:147-152.
[3]Postman N,Others A.The New Literacy[J].Grade Teacher,1971,(8):1-2.
[4]蘇艷麗,王克平,曲國慶,等.基于信息鏈的我國新市民知識素養提升模型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8,41(2):63-67,99
[5]劉莉莎,鄧闖.圖書館員如何提高知識素養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30):16-18.
[6]周全,湯書昆.媒介使用、信息認知能力與公眾的環境科學知識獲取——基于全國代表性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4):481-490.
[7]曹瑞臣.英國城鎮化的前世與今生[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5,(1):80-83.
[8]Ji Woong Cheong,ed.Promising Education for Community.Development—Report of Multi-disciplinary Seminar on the Educational Components of the Saemaul Undong[M].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7.
[9]Sooil Kim.“Saemaul Education as an Aspect of Out-of-School Education,”in Ji Woong Cheong,eds.Promising Education for Community.Development—Report of Multi- disciplinary Seminar on the Educational Components of the Saemaul Undong[M]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87:9.
[10]劉悅,李白鷺,張博一,等.與非洲城鎮化一路同行——論中非城鎮化合作[J].城市發展研究,2014,(11):24-28.
[11]人社部:農民工已超28億將推進農民工市民化[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314/c1001-29145332.html,2018-09-17.
[12]區晶瑩,許丹純,俞守華.新市民信息需求與社區信息服務互動關系系統動力學仿真——以廣東省為例[J].情報科學,2016,34(6):57-62.
[13]陸俊杰.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3,(23):58-62.
[14]吳成萬.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提高農民素質的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231-233.
[15]孫紅蕾,鄭建明.新市民社區信息服務創新與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5,(5):74-81.
[16]區晶瑩,高雅婧,黃麗,等.新市民信息能力對其城市融入的影響研究——以珠三角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17,61(8):25-32.
[17]Association of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ACRL)[EB/OL].http://www.Ala.Org/acrl/ standards/ilframework,2018-09-26.
[18]楊鶴林.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分析與思考[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2):141-146.
[19]Selena Lock SALock[EB/OL].http://www.sconul.ac.uk/groups/information-literacy/papers/ Seven-pillars.html,2018-11-27.
[20]娜日,吳曉偉,呂繼紅.國內外信息素養標準研究現狀與展望[J].圖書情報工作,2010,54(3):32-35.
[21]曾曉牧,孫平,王夢麗,等.北京地區高校信息素質能力指標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64-67.
[22]楊林,李秉嚴.分層次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質評價標準的研究[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4,(3):51-53.
[23]劉美桃.信息素質定義的發展與評價標準[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3,(1):18-19.
[24]Kim K.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port Literacy:A Case of College Basketball[J].2017.
[25]Walsh A.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Where Do We Start?[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41(1):19-28.
[26]Aytac S.Use of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Information Literacy Acquisition of International ESL Students[J].New Library World,2016,117(7/8):464-474.
[27]Connor L O,Sheret L,Steele J A,et al.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J].Econometric Theory,2013,2(1):75-106.
[28]Oakleaf M.Dangers and Opportunities:A Conceptual Ma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Approaches[J].Portal Libraries & the Academy,2008,8(3):233-253.
[29]陳玲.“專業標準”下新任高中地理教師評價素養的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30]趙雪晶.我國中學教師教學評價素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31]楊波.理工科大學生科研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研究[J].現代情報,2015,35(2):124-127.
[32]劉亞男.基于情景測試的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實證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33]徐劉靖,沈婷婷.高校圖書館員數據素養內涵及培養機制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6,(5):89-94.
[34]郝媛玲,沈婷婷.數據素養及其培養機制的構建與策略思考[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58-63.
[35]黃如花,李白楊.數據素養教育:大數據時代信息素養教育的拓展[J].圖書情報知識,2016,(1):21-29.
[36]張必蘭,吳詩賢,劉軍.農轉城新市民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15,(10):92-96.
[37]吳詩賢,張必蘭.農轉城新市民信息素養與城市社會融合度的神經網絡映射模型[J].圖書情報工作,2013,57(23):48-52.
[38]肖瓏,趙飛.面向學習環境的大學生信息素養體系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5,33(5):50-57,38.
[39]郝媛玲,沈婷婷,高珊.高校數據素養教育實踐的思考和建議——基于哈佛大學案例和我國圖書情報人員訪談的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12):44-51.
[40]成華威,劉金星.新生代農民工信息素養現狀及培養路徑探析[J].情報科學,2015,33(2):105-108,120.
[41]趙雅萍.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3.
[42]梁冬瑩,周慶梅,王克奇.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數字資源服務績效評價體系構建[J].情報科學,2013,31(1):78-81,128.
[43]李月琳,何鵬飛.國內技術接受研究:特征、問題與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1):29-48.
(責任編輯: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