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剛
摘 要:考古發掘是一項特殊性的工作,受環境的影響較大,其中,攝影在考古發掘中占據著關鍵性的位置。考古發掘被細化成野外發掘與室內資料整理兩方面內容,本文對考古攝影的相關事項進行了詳細分析,主要探討了攝影在考古發掘中的作用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性意義。
關鍵詞:攝影;考古發掘;作用;方法
考古發掘,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受所在環境的約束下,分野外發掘和室內資料整理工作。其中攝影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從開始到最后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考古拍攝工作又分可移動文物(如遺址、遺跡現象等)和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是針對考古發掘出土的遺物)的攝影,如何做好考古發掘中以及室內整理過程中的攝影工作,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考古發掘工作與考古攝影
野外考古一般會受到特殊環境的約束,因為大多數考古發掘的地點都是野外,不僅包括了山區、河流兩岸、平原,同樣也包括林區、高原和城市市區等。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關鍵是要積極開展發掘工地的近景攝影和遠景攝影工作。這種類型的文物通常都是大型古建筑與古墓葬,所以在實際拍攝的過程中,需要對光源加以利用,合理地開展拍攝工作。在此基礎上,必須在構圖與用光等方面給予必要的重視,把握文物的時代特征和藝術特點,以保證
觀賞者可以對照片所涵蓋的信息、現場情況形成正確的認識。如果古建筑與古遺址長期失修或殘敗破損,很多強調鏡頭效果與唯美性的攝影師會認為這種建筑與遺址沒有拍攝價值,所以會采取多種方式來增強“藝術性”,但這種方法并不可取。作為文物,雖然其具有收藏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在文物攝影當中必須將文物本質作為重點,確保真實地反映文物本身的色彩、質地、屬性。尤其是考古挖掘拍攝,考古挖掘的過程與文物擺放的位置都必須被真實且清楚地拍攝下來。只有這樣,才能夠將文物與考古發掘的原來樣貌和客觀真實性展現出來。而這也正是文物攝影和藝術攝影的本質區別。考古影像通常要借助多個影像加以說明,而在實際拍攝方面一般會借助說明力較強的單體,特別是裸露在地表之外的灰坑、古墓葬與建筑基址等。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人們能夠借助照片了解發掘情況。對遺址進行拍攝時,關鍵是要對遺址的形狀、地點、結構等進行拍攝,尤其要將遺址的探方位置與發掘區域位置,包括與其相鄰的遺址,真實地拍攝下來,確保單體拍攝能夠從點到面,使人們可以對相關情況有深入的了解。
2 考古工作的局限性攝影
野外考古,主要約束在特殊的環境中。眾所周知,考古工作中,大部分都是在野外完成的,其地點又分山區、平川、林區、高原、河流兩岸、甚至有的也分布在市區。在有限的環境中考古,首先要做好發掘前工地近景與遠景的攝影工作,這一工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拍攝,這類文物一般都是大型的古建筑、古墓葬等,拍攝時要合理利用光源、講究布局的完整。攝影者在掌握攝影專業技巧的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文物鑒賞水平。特別是考古挖掘的拍攝,每一個挖掘過程、每一件文物的擺放位置都要清楚完整的拍攝下來,不能有半點馬虎,真實反映事物的客觀現實性是文物攝影與藝術攝影的根本不同之處。所謂局部影像,就是發掘區內的個別遺跡現象攝影。此類影像大多需要多張影像進行說明,拍攝過程中大多選擇比較有說明力的單體,如裸露于地表灰坑、建筑基址、古墓葬等。其作用是讓人通過照片對發掘區域有所了解和認識。對于遺跡現象,重點做好其形狀、結構、所在地點角度的拍攝,要突出該遺跡現象在探方的位置和發掘區的位置以及與其相鄰的遺跡現象,使其單體與單體之間的拍攝由點到面,能連則連,不能連者則單個拍攝。以便讓人們更能深入的了解發掘區的文化內涵。不可移動文物攝像是對古建筑、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以及地上明細可見遺存的古遺址、古墓葬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文物保護專項的攝像記錄,通過攝像的紀實特點,再現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3 考古攝影工作的落實
伴隨考古工作的開展,偶爾會發現遺址或者出土文物。但需要注意的是,遺址與出土文物的發現時間并不確定,氣候狀況和光線情況也不確定。拍攝通常會在室外進行,因而必須要合理地選擇近景拍攝地點和遠景拍攝地點。與此同時,在拍攝工具選擇的方面,特別是鏡頭、照明燈具、三腳架、背景紙、測光表等的選擇,同樣極為重要。只有準備好這些輔助工具,后面的拍攝工作才能順利展開。在此基礎上,要對照明燈具進行調節,布置好背景和遮光板,以免成像質量受到影響。如果遺址規模較大,應在自然光線充足的時候進行拍攝。因為一旦遺址規模比較大,人工照明燈具往往并不能提供充足的光源。側光拍攝的文物立體感強,是最理想的光源。光的強弱應根據文物的不同而異,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隨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關系而分別安排。不分強弱、主次一概采用大亮光是沒有藝術表現力的。文物攝影構圖是一個重要環節,應選擇最佳角度進行拍攝。通常有平拍、俯拍、仰拍,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拍攝角度,從而最大程度表現出文物的特點。文物攝影的背景配置應簡潔平整,色調素雅,一般采用黑、白、灰三種顏色。背景配置還要善于利用粗細和明暗對比手法。粗細對比,主要用以表現器物的質地。
4 室內整理時期的拍攝
野外工作結束后進而轉入室內進行整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把野外挖回的文物,做好卡片、登記等一系列工作。這需要我們在野外工作的基礎上,首先要把文物進行清理,即野外不能進行處理的,要在室內進行處理。具體拍攝要遵循以下幾點:
1)主題明確。無論對于每一件出土文物來說,都有它自身的藝術體現和時代氣息。這就要求在拍攝過程中,要把器物的主要突出部位放在醒目的位置,如果一張影像不夠用,就需要多方位的拍攝,使其主題更加明確,以便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其內涵。
2)結構合理。室內文物拍攝的結構合理,不是用夸張的手法去表現,而是強調拍攝畫面的結構合理、作品的柔和、舒適程度,避免影視角出現生硬、粗糙的感覺。同時,還要對文物的歷史背景及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特點有所認識和了解。這樣,在拍攝時才能有的放矢,通過有針對性地調動光線、角度、鏡頭等藝術手段來表現文物。要求將文物拍攝得清晰、色彩還原準確。
3)排列有序。遺跡現象或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大多以單個或成組組合,這就要求攝影者根據出土時的記錄和影像,在室內拍攝時要合理進行排列。對于成組出土的器物,除在挖掘時安原樣拍攝外,在室內拍攝時也要將其成組拍攝,對于質地不同的文物,有必要的也要單體拍攝。如成套的生產工具和飲食所用的鍋、碗、盞、杯等器物,都需分別成組拍攝。
4)保護得當。室內拍攝要注意對于木材、植物、絲綢等物質都是高分子結構,含有纖維素和蛋白質,容易受光、電、細菌的影響而變質和損壞;另外諸如石頭、金屬等質地的文物不容易受光。我們使用的閃光燈型號不一,波長長短不同,但都應該低于700 納米的可見光,即使如此也要或多或少對高分子結構的文物有所破壞。
5 結束語
考古發掘與出土文物攝影不同于其它藝術攝影那樣,片面的追求藝術性。考古攝影工作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歷史性和紀念性意義。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提高攝影人員的技術,探究合適的攝影方法,使攝影在考古發掘中能夠真正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促進考古發掘工作的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浩.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09):22-23.
[2]王麗梅.考古發掘現場文物損壞的原因及保護措施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6(20):33-34.
[3]劉彬.呈現·解析·述評——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視頻報道的三個維度[J].聲屏世界.2017(0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