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新容


【摘要】 目的:探究對人工氣道護理中的重點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18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建立人工氣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常規方式護理,研究組對護理重點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比較護理后兩組各指標的差異。結果:人工氣道建立3~5 d及6~10 d后,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4.330、6.250、4.340、8.570,P=0.037、0.012、0.037、0.003);干預后,研究組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634、9.668,P=0.000、0.000)。結論:對人工氣道護理中的重點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可有效減少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可縮短其機械通氣時間,有助于臨床效果的改善。
【關鍵詞】 人工氣道 重點環節 精細化管理
doi:10.14033/j.cnki.cfmr.2019.29.0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9)2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fine management of key links in artificial airway nursing. Method: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8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study group carried out fine management of key nursing links. The differences of each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the artificial airway was established for 3 to 5 days and 6 to 10 days,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字2=4.330, 6.250, 4.340, 8.570, P=0.037, 0.012, 0.037, 0.003). After intervention, the treatment time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2.634, 9.668, P=0.000, 0.000). Conclusion: Fine management of key links in artificial airway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atients, shorten the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nd help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Artificial airway Key link Fine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Huido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Huidong 516300, China
在急重癥患者的治療中人工氣道的應用十分廣泛,可以有效維持患者呼吸,但長期使用人工氣道會對患者的上呼吸道功能產生影響,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情況嚴重時還會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所以,臨床上人工氣道的護理十分重要。為探究對人工氣道護理中的重點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的效果,本文以2018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建立人工氣道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1-12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00例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人工氣道治療時間至少為10 d;年齡在80歲以下。排除標準:精神異常或存在精神疾病既往史;心、肝、腎等臟器出現器質性病變;不能或不愿配合本研究。隨機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48~76歲,平均(63.49±3.29)歲。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5~77歲,平均(63.58±3.1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上述患者均知曉本研究,且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等常規治療,同時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排痰、扣背、口腔護理和安全管理等常規護理。對研究組患者進行重點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具體如下:第一,氣道濕化環節,按照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制定相應的氣道濕化效果表,以主動加濕裝置對患者進行加濕護理,在進行霧化時選擇0.45%濃度的氯化鈉溶液以防止蒸餾水、堿性溶液或高滲鹽水引起的氣道高反應性危險[2]。第二,氣囊管理環節,對于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患者均選擇帶副腔錐形氣囊的導管,在進行分泌物吸引時減少微量誤吸的可能性,有效防止肺部感染;每4小時對氣囊壓力進行1次測量,根據檢測的結果定時對氣囊進行補氣,使其氣壓保持在25 cm H2O左右,不能常規放氣以使氣囊作用發揮到最佳水平[3]。第三,氣道吸引環節,對于吸痰管外徑小于氣管插管內徑一半的患者,當其出現頻繁咳嗽、肺部聽診出現痰鳴音、經皮血氧飽和度下降或呼吸機高壓報警的情況時對其進行吸痰;在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評估后,再選擇胸部叩拍、振動排痰或是其他適合的痰液松解方法;對于出現肺部傳染性疾病的患者,通過密閉式吸引的方式來預防肺部交叉感染或肺泡塌陷的出現;當患者出現深度昏迷、咳嗽反應減弱或消失的情況時對其進行深部吸引,其他情況則進行淺部吸引[4]。第四,誤吸防范環節,患者入院時對其進行洼田飲水試驗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數的評估,對于洼田飲水試驗Ⅱ級以上、格拉斯哥昏迷指數12分以上的患者應盡早使用鼻胃管進行管飼飲食,留置深度要深于常規水平7 cm左右;對于意識障礙或有較高誤吸風險的患者,需要每4小時檢測1次其胃殘留量,如果殘留量高于100 ml時,考慮暫停鼻飼飲食,如果上述殘留量水平維持時間超過24 h,則使用鼻腸管對患者進行營養護理;如果患者出現嘔吐或腹脹的癥狀,則減少其腸內營養輸注量或減慢輸注的速度,在查找病因后進行針對性治療,如果癥狀仍無明顯改善,則改用腸外營養的方式[5]。第五,消毒隔離環節,正常情況下機械通氣患者的呼吸回路每7天更換1次,但如果管路受損、污染或出現耐藥菌感染時,則需要對管路進行及時更換;對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常規使用生理鹽水,并根據患者口腔感染的不同癥狀使用不同的溶液;使用霧化器后必須及時用清水沖洗,然后用濃度為75%的乙醇擦拭后放置在無菌盤中[6]。另外,護理工作過程中,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并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改進。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人工氣道建立后3~5 d及6~10 d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以及實施護理干預后兩組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人工氣道建立后相關疾病發生率對比
人工氣道建立3~5 d及6~10 d后,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4.330、6.250、4.340、8.570,P=0.037、0.012、0.037、0.003),見表1。
2.2 兩組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對比
干預后,研究組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634、9.668,P=0.000、0.000),見表2。
3 討論
人工氣道的護理涉及很多因素和環節,任一環節管理的缺失或失誤都可能會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從而使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病死率提高[7]。現階段,我國人工氣道的護理力圖對人工氣道的各項危險因素進行全面護理,對于重點環節的精細化管理卻不到位,因此臨床效果并不理想[8]。本研究在結合以往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了人工氣道護理的重點環節,并對這些環節進行標準化和規范化處理,有效提高了護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人工氣道建立3~5 d及6~10 d后,研究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肺部感染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字2=4.330、6.250、4.340、8.570,P=0.037、0.012、0.037、0.003);干預后,研究組治療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2.634、9.668,P=0.000、0.000)。分析取得上述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對重點環節進行嚴格、審慎的選擇,并在結合詢證護理的基礎上,護理工作人員可以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對重點環節給予更多的關注,更好地發現和預防這些環節中的風險因素,從而控制各種不良事件的出現[9]。第二,通過引入精細化管理的概念,不僅能夠對收集到的有關重點環節的信息進行精細化的科學評估、數字量化處理,有效彌補傳統方式中概念模糊、指引不清晰的缺點,使護理人員的目標、選擇、護理行為更加明確,更加有據可循,從而提高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10]。另外,在精細化管理過程中不斷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考核,對護理環節持續改進和專項指控,還有助于護理人員重點環節精細化管理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工作能力的提高[11-12]。
綜上所述,對人工氣道護理中的重點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可有效減少患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同時可縮短其機械通氣時間,有助于臨床效果的改善。
參考文獻
[1]魏慧瑩.探討集束化護理方案在危重癥病人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OL].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74):152-153.
[2]鄧秋霞,李虹彥,昝濤,等.集束化護理在危重癥病人人工氣道精細化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9):1072-1076.
[3]高獻珍.早期人工氣道護理在急診科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8):197-198.
[4]宋凱飛,王小飛,徐宇紅.FOCUS-PDCA模式在人工氣道病人聲門下吸引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7,31(19):2430-2432.
[5] Prims S,Pintens N,Vergauwen H,et al.Effect of artificial rearing of piglets on the volume densities of M cells in the tonsils of the soft palate and ileal Peyers patches[J].Veterinary Immunology & Immunopathology,2017,184(18):1-7.
[6]羅翠玲.精細化管理在提升護理服務質量中的應用[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11):188-190.
[7]李曉青,武家群,唐青青,等.程序化氣道管理在人工氣道病人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8,13(11):1358-1360.
[8] Plotnikow G A,Accoce M,Navarro E,et al.Humidification and heating of inhaled gas in patien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A narrative review[J].Revista Brasileira De Terapia Intensiva,2018,30(1):86-97.
[9]張建鳳,張藝.PDCA在臨床實施人工氣道管理指南的效果研究[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12(36):173-174.
[10]李晶,王旭東,張丹,等.重點環節精細化管理模式在危重癥患者人工氣道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16):2242-2244.
[11] Hu J,Yu L,Jiang L,et al.Developing a Guideline for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of Adults With Artificial Airways in the Perianesthesia Setting in China[J].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2018,10(8):994-996.
[12]徐思思,嚴穎,袁月華.集束化護理在ICU人工氣道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當代臨床醫刊,2017,30(1):139-142.
(收稿日期:2019-05-17) (本文編輯:馬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