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海
摘 要:在教學活動中,要想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尤為關鍵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對其進行有效的評價,通過有效的評價使得課堂教學效益得到提升。因為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教師需要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有效調整評價方式,將其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結合一些相關的資料,分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評價
所謂的“教學評價”,其實就是指通過對學生在學習中所從事的某件事情進行認真的分析,來對其行為進行判斷與總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展開評價,不僅是在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判,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向進行有效的指引,教學評價在課堂教學中產生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評價依據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將其有效分為“否定評價、肯定評價”以及“小組評價、個體評價”。當然,在實際評價的時候,不能夠單獨地使用單一的評價,而是需要將某種評價與其他的評價進行結合,從而使得評價的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本文將以青島版五四制教材內容為例,來試著探討一下應該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組合評價,放大作用”。
一、開展“組合評價”時的注意事項
為了使“組合評價”開展得更加高效,教師在實施“組合評價”的時候,需要注意這樣一些問題。第一,教師在開展“組合評價”的時候,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加以關注,還需要對學生在學習中的發展以及變化加以關注,從而使得評價的作用能夠發揮到點子上。第二,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需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能夠只是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而是需要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多個方面加以評價。此外,還需要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使得評價方式更容易被學生接受。第三,在實施評價的時候,不僅要對學生的共性加以關注,還需要對學生個體的發展差異性加以關注。并且,在關注過程中,要懂得對學生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給予尊重。第四,要注意所使用的評價語言要更加貼近心靈,飽含激勵,催人奮進,評價語言更加生動且富于變化。
二、有效開展“組合評價”具體措施
(一)將肯定評價與否定評價進行有機結合
“不以不善而廢其善。”運用在教學中,便是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不能夠因為他某個不好的行為,來對他進行整體性的評價。用另一種說法,便是說教師在開展教學評價的時候,需要實事求是,要懂得用一分為二的眼光看問題,不能夠將“好”“壞”一概而論。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需要將“肯定評價”與“否定評價”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向能夠得到有效的撥正。
以“乘法結合律”這個課時的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在教學時,主要的目的便是“使學生能夠運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通過進行簡便運算來對數學方法的多樣化加以體會,進而使得學生的數感得到發展”。由此,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即“兩種規律之間具有何種聯系,可以用字母來進行表示嗎?”此時,如果某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特別積極,那么在這個學生將問題回答出來后,教師需要對這個學生給予肯定性的評價。而部分學生則會因為接收到“否定性”的評價,而使得他們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促使他們能夠在上課的時候變得更加積極,從而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更加積極。又或者是,當某個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而且回答得比較優秀,那么教師在給予肯定性評價的同時,還可以使其成為其他學生努力的標準。在經過將“肯定評價”與“否定評價”進行有機結合之后,不僅能夠對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加以糾正,還能夠將肯定評價的作用更好地彰顯出來。
(二)將個體評價與小組評價進行有機結合
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常常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那么,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也可以將學生放置于合作探究學習之中,讓學生的個體以及小組成員分別對學習行為以及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通過將“小組評價”與“個體評價”進行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簡易方程”這個課時的教學內容為例,這個課時主要的教學目的便是“使學生對方程的意義與性質加以理解與掌握,并學會解方程”,教師可以圍繞著這一目標提出一個探討性的問題,如“已知一個關于x的簡易方程,9x-3x=4.2,有且只有唯一的解,請解出方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探討。然后,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小組內的成員互相評價,然后再讓每個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最后,教師再站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整體情況上,對他們進行評價,并在評價后對一些優秀的小組或者是突出的學生給予表揚。
三、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組合評價”,注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凸顯出來,把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使教育教學過程實現最大收益,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贏得教育教學質量的大面積豐收。
參考文獻:
[1]劉開泉.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6,(17):245.
[2]李曉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中發揮師生的主體性[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s2):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