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箬竹
10月下旬,一篇自媒體文章《南京家長已瘋》在網上傳開,一時間“減負”一詞再次進入大眾視野。學生“減負”話題,在我國已是老生常談。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過一系列減負政策,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也特別提及“學校減負”問題,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減輕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也大力落實“減負”工作,如浙江省就出臺《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33條“減負”意見,其中擬定:小學生晚上9點、初中生晚上10點經家長批準可不完成剩余作業。
雖然國家、地方都為“減負”做了多方嘗試,學業負擔過重對學生身心造成傷害也逐漸受到家長重視,但為何“減負”至今仍是我國教育發展中普遍存在的難題,為何“減負”話題經久不衰?從以下的現象可見一斑:一是一些學生為逃避部分作業,故意拖長作業時間;二是一些家長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自主增加孩子的作業量,或為孩子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導致孩子疲于學習;三是一些師德欠缺的教師在課堂上“偷工減料”,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這些現象致使學生、家長、教師不得不向課外“要成績”,同時使得國家、地方出臺的各種“減負”政策、文件成為一紙空文。
面對紛擾多年的“減負”話題,要真正實現“減負”,需認清“減負”主體對象是誰的問題。政府、學校、家庭,是教育工作的三個主要“維度”,那么“減負”工作就應該從這幾個維度中尋求突破。
就政府層面而言,首先,國家應該進一步發展社會經濟、開發新的社會資源,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平臺,緩解社會競爭壓力。其次,國家要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深化高考改革工作,逐漸弱化高考“指揮棒”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途徑和發展平臺。再次,國家要進一步統籌教育資源布局,不斷改善原本落后、薄弱的學校辦學條件,讓更多學生能夠享有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后,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緊緊圍繞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國家課程、研發地方課程,不斷提高學校教育教學的效率,普遍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唯有如此,才能使“不以分數論英雄”成為社會的共識,從根本上改變社會大眾的觀念,讓“減負”落地。
就學校層面而言,學校應按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相關要求,認真、切實地落實好這兩級課程,實現向課程“要成績”的目標,使學生在校園內、教室里便能解決大部分學習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校結合本校的辦學方向、育人目標、辦學實際積極研發校本課程,構建完整、豐富的課程體系,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舞臺,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參加各種校外培訓班的現象。如柳州市近年來大力實施課程領導力建設項目,幫助本市各學校開發校本課程,收到了顯著的育人效果。目前該市有1100多所學校形成了獨具校本特色的課程文化,學生在學校里便可發展多項特長。此外,學校還應該加強師風師德建設,堅決遏制本校教師在校外有償辦班,或為校外培訓機構提供生源的不良風氣。
就家庭層面而言,解決“減負”問題的關鍵在于家長。首先,家長需要積極主動與教師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并根據教師的建議幫助孩子完成適度的作業量。有能力的家長還可根據孩子的情況,為孩子篩選有針對性的作業進行訓練,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作業;其次,家長要逐漸轉變“唯分數是論”“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更加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以及身心健康,而非抱著“他有我有,他無我有”的心態,盲目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增加孩子的學業負擔。
“減負”是一項系統性、涉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工作,政府、學校、家庭三個方面應該充分發揮積極作用,構建起一張三位一體、多方參與的減負工作的“網”,才將“負”減到點上,將“負”減得徹底!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