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輝
摘 要 21世紀以來,我國開始大力推進城鎮化,力求能夠提升農村地區經濟水平,促進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進城務工,給城市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但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導致農村出現大面積撂荒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的健康發展。為保證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土地撂荒問題,加快建立土地流轉制度。基于此,以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為例,深入分析福建省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明顯問題,并探討有效應對 對策。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農村土地流轉;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47
農村土地制度經歷了多次變革,跟隨社會的腳步不斷進步,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在新型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土地利用率下降、難以流轉的問題成為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城市規模擴大雖然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也使耕地資源變得更加稀有。為了能夠保證農產品的產出量,我國政府開始逐步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流轉市場的形成,使每一份耕地都能夠得到有效使用。華安縣在土地流轉改革的過程中,農民的收入來源給改革帶來了重要影響,相關部門需要重視這一因素,積極探索解決方法。
1 福建省農村土地流轉趨勢
福建省的農村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土地流轉的相關政策,給農業改革帶來了新的活力。在近年來城鎮化的影響下,省內各級政府開始加快土地流轉制度完善和政策落實工作,目前在華安縣已經形成了較大的流轉規模[1]。根據相關部門對華安縣農村耕地資源的統計數據來看,華安縣內已經有20萬公頃以上的土地進行了承包經營權轉移,使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城市,推動了華安縣的經濟發展。研究華安縣社會科學的專家認為,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是激發土地活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形成土地流轉市場,才能有效地完成土地制度改革。華安縣相繼發布了一些土地流轉政策,在保障農民權利的基礎上,提升耕地資源的使用率。
2 福建省農業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民工資收入下降,不愿轉讓土地
在社會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很多農民都開始進入城市工作,使農民也能得到除耕種作物之外的經濟收入,提升了農民的經濟水平。通過對福建省的各個區域進行調查,能夠發現在華安縣以及晉江等地區外出工作的人數較多,因此流轉土地的效率和比例較高。但是,隨著經濟速度的不斷放緩和知識經濟體系的形成,很多農民的工資收入開始下降,甚至出現了農民工失業的狀況,因此大部分農民都拒絕轉讓土地經營權,將其作為自己的經濟基礎保障[2]。
2.2 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
福建省內的大部分土地流轉市場都已經初步形成,其中華安縣的土地流轉市場已經較為完善。但是這些市場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制度來制約流轉交易中的不良因素,導致土地流轉市場出現交易量少、租賃市場信息流通速率低的現象。農民的知識水平較低,無法有效使用相關軟件或者技術發布土地流轉信息,導致部分農民在進行流轉交易時經常出現供求信息傳遞無效的狀況。缺少中介組織是土地流轉市場中出現的重要制約因素,降低了土地流轉的速度,不能給農民和承包者及時提供信息。由于當地條件的制約,華安縣的耕地資源較為分散,每人所擁有的耕地資源面積也小,在流轉過程中大多數都是口頭交易,部分農民甚至需要倒貼錢來找人
代耕[3]。
2.3 土地流轉制度體系不健全
制度是約束流轉交易的重要因素,華安縣目前還在不斷健全流轉體系,但是還是會發生很多侵害交易雙方利益的事情。部分農民的法律意識薄弱,加之流轉制度不健全,導致農民的經濟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我國目前將土地資源的使用權給予農民,但農民并不是土地資源的所有者,導致農民無法將土地用于其他途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型城鎮化的深入程度,給城鎮化以及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3 加快福建省農村土地流轉改革的措施
3.1 發展多類型適度規模經營
適度規模發展的概念引申自規模經濟,是結合農業發展趨勢提出的一種農業發展方向[4]。政府可以在人多耕地資源少的地區實施現代化的農業發展理念,引導各種農業服務合作機構為農民提供代耕、托管的服務,實行適度規模發展。適度規模發展能夠保證耕地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時也沒有改變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例如,在華安縣出現的信托模式,能夠促進高優農業的快速發展,轉移農村勞動力,對土地實施統一流轉和分配。
3.2 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
政府應將農村的經營管理部門作為服務平臺的重要依托,不斷完善縣區、鄉鎮、村落的服務網絡,逐步提高網絡的覆蓋率,對實施土地流轉交易進行有效監測[5]。同時,利用成熟的服務平臺能夠讓農民在該機構處發布流轉信息,并為需求者提供咨詢服務。漳州市華安縣內的鄉鎮服務平臺需要增強農民的土地流轉意識,培養村級的信息隊伍,在第一時間將流轉信息發布在平臺上,從而也能保障農民的基礎權益。在流轉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經濟糾紛問題,因此服務平臺也應該完善仲裁機制,及時解決農民的糾紛問題。
3.3 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培訓
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能夠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以及職業技能,對于拓展農民經濟收入、提高就業能力有重要意義。華安縣可以建立具有公益性質的農民培訓機構,探索出新型的培育制度,開展有效的職業教育工程。福建省目前已經有很多農民創業園,可以選取其中的優秀代表來開展培育工作,傳遞最新的種植理念和技術。福建省內的“雨露計劃”正在有序實施,有望在2020年使50萬農民參加職業教育培訓[6]。
4 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政府越來越關注民生問題,并將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作為重點工作內容。在新的社會環境下,社會上對勞動力的需求極大,但是很多農民由于耕地問題被局限在農村,經濟來源單一,無法切實改善農村居民收入低的問題。改革土地流轉制度能夠使農民不再局限于耕種這一種經濟來源,解放了多數農村勞動力,滿足了當前城鎮化建設的需求。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應當不斷完善流轉制度體系和保障制度,使農民能夠認識到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軍,代文龍,彭昌家,等.實行“三四三”融資法激活農村發展活力——南充市順慶區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融資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8):237-240.
[2] 蘭勇,蔣黽.家庭農場土地流轉雙方續約意愿研究——基于湖南107家家庭農場和495名轉出戶的調研[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3):58-64.
[3] 羅仁福,劉琰,劉承芳,等.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對農戶家庭土地流轉行為的影響——基于中國農村發展調查的5省農戶微觀數據[J].經濟經緯,2019,36(3):33-40
[4] 陳中偉.農地流轉滯后背景下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選擇分析——基于河南省各地市及省直管縣的普查數據[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4):64-70.
[5] 石志琴,張宏藝,付凱歌,等.農村土地流轉背景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多方協同運行機制研究——以長春市九臺區為例[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1):214.
[6] 王宇,徐功學,賈成禮,等.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意義和模式探析——以安徽省土地流轉試點縣太和縣為樣本[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2):189-190.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