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蕾
摘 要 農村“空心化”是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出現的特殊現象,給農村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因此,要開展“空心村”的社會治理,摒棄過去政府唱獨角戲的治理方式,集結各種力量,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基于此,以廣西民族地區為例,探究“空心村”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 精準扶貧;民族地區;“空心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50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房屋建設也多圍繞村莊外圍靠近公路或者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設,而村莊內部都是大量閑置的舊房,里面多半住著留守老人,或無人居住,造成大量土地浪費,使得陳舊的村莊變得蕭條毫無生氣,人口、產業、土地退化,公共設施無人過問,這是“空心村”的典型表現。通過調查廣西柳州市柳江縣、融安縣、鹿寨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桂林市興安縣、永福縣、資源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以及恭城瑤族自治縣等,發現這樣的現象大量存在。廣西是人口輸出大省,難免出現以上現象,外實內空使得村莊規劃無序,有的村民住宅用地嚴重超標,建新不拆舊的思想普遍存在;有的農民依賴更多土地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想法很難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1 精準扶貧的重要現實意義
黨中央提出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精準扶貧的提出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速度,更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要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使命所在,更是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關鍵。面對 “空心村”現象,如何解決人口“空心化”成為政府的一大難題,而精準扶貧則提供了方向和策略。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問題。中央政府始終心系民眾,將脫貧擺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在充分總結前人既有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我國基本國情,不斷發展創新,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思想,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和舉措內涵豐富,深得民心,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增強執政合法性和厚植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思想和理論創新,具有深刻的政治倫理意蘊:“以人民為中心”是扶貧重要論述的政治倫理基點;“共享”是扶貧重要論述的政治倫理原則;“制度正義”是扶貧重要論述的政治倫理追求;“以人為本”是扶貧重要論述的政治倫理規范:“全球責任、正義與道義”是扶貧重要論述的世界貧困治理政治倫理導向[1]。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還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農民在我國占大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視。精準扶貧的提出給廣大農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決心和根本宗旨,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最好體現,是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是重視人民的核心作用的體現。精準扶貧的提出,給特殊的“空心村”帶來了新的希望,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人員回歸和重構農村住房等目標,是農村改革的重要轉折點。
2 廣西民族地區“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2.1 市場經濟發展,城鄉差距拉大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城鄉差距拉大,人們有權利選擇更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沿海地區的工作機會和較高收入深深吸引了農村人口的涌入。廣西緊靠廣東省,大量勞動力轉移,由于原來原始村落的落后造成了舊宅居住的不方便,使得村民一旦收入增加,自然而然第一件事就是改善住房。很多人開始在較方便的外圍建房造村,加快了“空心村”的形成。
2.2 村民意識落后,給“空心村”的出現帶來了機會
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政府在過去幾十年特意關注農村的整體規劃,尤其是邊緣少數民族地區的規劃發展。面對建房修房雜亂無章、一家幾套房、住房空置而不拆除等現狀,各地政府都想整改,但是村民意識落后,村民間利益關系復雜,處理不好容易造成矛盾沖突、產權不明和權責不清,導致統一回收、登記到戶等工作困難重重、舉步維艱,農民經濟水平也因此難以提升,以至于讓村民一心想著往外跑,給“空心村”的出現帶來了機會。
2.3 天然條件差,農民對改造村莊缺乏信心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多是深處大山,天然環境相對惡劣,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發達,技術和資金匱乏,加上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很多地方難以實現作物種植,即便可以種植也難以實現機械化、產業化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城鎮化進程加速,農村大部分企業在市場經濟中逐漸被淘汰。農民迫切地需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濟能力,因此把目光轉向快速發展的城市,由此導致青壯年人口離開農村,涌向城市去尋找新的就業機會。農村人口大幅度減少,大量耕地也被拋棄,大量農村宅基地閑置,村里僅剩一些老人、小孩或者婦女。經過走訪,發現廣西桂林市興安縣銳煒村的幾十個村莊在10年前每個村莊都有相應的小學教學點,隨著村民向城市涌入,把小孩一同帶入城市就讀,目前幾十個教學點合并成了一個教學點,一至四年級的學生僅剩不到30人,這也造成了“空心村”教育的落后;而當地農民嘗到了在外務工賺錢的甜頭,也不愿意再回到家鄉改造其落后現象[2]。
3 “空心村”的治理策略探究
筆者在調研過程中,曾對廣西3個自然村80名農民采取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并以數學統計法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科學的分析。80%的農民對人口空心化的現象表示擔憂,15%的人認為是無所謂的,還有5%覺得與自己無關,是政府的事情。值得可喜的是,大部分已經開始認識到這種現象不利于農村的發展,必須要進行整治。經過調查,整治措施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4點。
3.1 整合社區資源,加強社區建設
“空心村”與普通村莊有著很大的差異,不能拿傳統的對待貧困農村的眼光和方法來對待“空心村”的治理,因此一定程度給社區建設帶來極大的挑戰。隨著人均耕地的減少,土地投入邊際效益減少明顯,公共設施落后。盤活公共基礎設施的工作包括:1)合理利用土地,積極調研,以村民喜好、強身健體為基礎,挖掘適宜有效的基礎設施并投入使用,積極改善傳統道路的雜亂;2)進行集體規劃,修繕公路,設立文化廣場等,提高土地利用和人氣,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吸引村民共建;3)大力發揚社會組織及團體作為精準扶貧攻堅戰的重要力量,整合社區資源,將其作為我國貧困治理的亮點,提升全民參與意識;4)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當中,吸收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包括自媒體平臺、技術、資金等形成集聚效應,從而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空心村”地區的精準扶貧。
3.2 發展綠色產業,進行旅游扶貧和教育扶貧
1)在現代生態文明視角下,要充分發揮農村地區的人文、物產、生態等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文化創意等綠色產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起產業化、生態化、綠色化一體的發展模式,提高脫貧的長效性,這對其他產業的發展也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關注特殊區域,使其成為新時代扶貧開發的重要區域。經過論證和社會實踐,發現旅游扶貧和鄉村結合是綜合治理這些區域的最佳辦法,將民族地區傳統旅游與當地文化、村寨、建筑等結合,也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3)為了使旅游扶貧取得效益,首先要進行教育扶貧,教育是基礎,只有教育跟上,意識才會更先進。但是由于民族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又處于大山深處,意識淡薄,很多村民對脫貧缺乏動力和信心,導致精準扶貧困難加大,扶貧工作任重道遠。4)農村合作組織應積極引進先進的農業科技等知識,開展職業培訓教育,繼續教育,提升農民熱愛家鄉的意識,提高科技能力,積極支持扶貧工作。雖然開展旅游扶貧、教育扶貧等在扶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探索民族地區“空心村”精準扶貧踐行路徑還任重道遠[3]。
3.3 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助力精準扶貧
我國農村扶貧中農村金融體系尚未發展健全,農村金融力量十分薄弱,銀行等鄉鎮金融不成體系,雖然農村信用社或者郵政銀行有設立網點,但是數量不多、業務狹窄,而且并沒有開發較好的扶貧產品供廣大村民選用,能給農民貸款的額度也非常有限,甚至設立了很多條條框框。農民受到較多約束,造成金融扶貧出現了瓶頸,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幫助。因此,要加大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助力精準扶貧,加大宣傳,健全農村金融網點建立體系,并使其合理化,開發更多有針對性、適合地方產業發展的扶貧資金產品,助力全體脫貧致富。
3.4 大力發展和健全農村專業合作社
農村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是精準扶貧“空心村”、改善人口“空心化”的有效模式,在“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下,大力發展和健全農村專業合作社,打造“互聯網+農村+農民+綠色產業”的經營模式,尋找適合扶貧地的農產品進行種植和養殖,打造品牌,讓農民變成老板。這樣既調動了積極性,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使得從“輸血”到“造血”的質變。例如,東起鄉崖腳村銅板屯位于廣西柳州市融安縣的大山深處,曾經是一個出名的“空心村”,如今通過梨樹和山野葡萄的規模種植,借取其他地方油菜花特色建立特色旅游觀光,積極成立融安縣銅板高山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漸走向了全村脫貧致富的道路,村民也開始回村創業,這給廣大少數民族“空心村”起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 鄒海貴,吳旦,伍衛國.習近平新時代扶貧重要論述的政治倫理意蘊[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44-51.
[2] 雷尚君,張彬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精準脫貧攻堅戰[J].學習與探索,2018(10):23-31.
[3] 劉伊林.金融支持農村精準扶貧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8(11):36-37.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