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贊
【摘 要】本文論述提升薄弱中小學教師教研能力的策略,學校應嘗試“U-S-S”模式,建立考評激勵機制培育教研的環境;教師要轉變觀念正確定位中小學教研價值,樂于自我教研,并通過參加教研共同體、承擔微課題、撰寫教育日志三途徑成長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研型教師。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 教研能力 “U-S-S”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B-0017-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我國的教育已正式邁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的“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發展教師的核心素養與能力,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前提。王光明先生認為包含教教研能力在內的學習創新能力是教師核心素養之一,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推力、內潛力。它能促使教師不斷革新,促使教師成為“智慧的教育家”,助力教師做好“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毫無疑問,教師的教研能力是新時代教師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學校管理—— 培育學校教研沃土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基石,教師強則學校強。學校要創造有利條件,營造濃郁的教研氛圍,引領教師積極投身教育教研,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研型教師。
(一)嘗試“U-S-S”模式,為教師教研提供專業支持
近年來,為了推進學校變革,一些發達地區的中小學引進了“U-G-S”模式(“U”是指大學,“G”是指政府,“S”是指中小學)。在推進薄弱中小學校教師教研發展方面,可借鑒此模式,建立“U-S-S”模式(“U”是指大學或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第一個“S”指教研優質學校,第二個“S”指教研薄弱學校)。在這種模式中,大學或基礎教育教研機構為中小學提供專業理論指導,優質學校起重要聯結作用。因為優質學校的教育資源較豐富,教師教研意識較敏銳、教研能力較強,能將前者指導的理念、想法校本化地實施,成為薄弱學校的示范者、幫扶者。薄弱學校在前兩者的幫助下,在教育專業理論、實踐操作層面上可獲得相應的提高,整體提升學校的教研能力。
這樣的聯合體是一種多維共贏的關系。一方面,優質學校可從大學或教研機構獲得新的理論、理念,不斷再審視并提升自己。同時,它充分發揮示范作用,不斷輸出自己的教育文化,使薄弱學校從中直接受益。這不僅能提高教師教研意識及能力,而且能逐步提高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另一方面,大學或教育教研工作者也能從中小學校的實踐中檢驗理論知識的有效性,調整和修正理論假設。
(二)建立考評激勵機制,為教師教研創造條件
學校教研的良性發展不能僅靠幾名優秀教師的自覺投入,學校應當建立必要的制度,通過考評激勵機制,多渠道、多方式地鼓勵廣大教師普遍參與教研,形成良好氛圍。如制定學校微型課題管理制度,規范校級課題研究各項流程;制定教研考評制度,將教研工作與個人年度工作考核、職務晉升及優秀教研組評選掛鉤;制定獎勵制度,將教研納入學校績效分配方案中,保護教師教研積極性;制定名師工作室制度,提供資金及培訓機會,發揮骨干力量的引領作用;等等。
學校只有建立促進教師積極教研的評價機制,才能激發教師“教中研,研中教 ”的熱情,充分調動教師教研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最終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能力。
二、觀念管理—— 轉變教師教研觀念
(一)教師要正確定位教研價值
中小學一線教師的教研活動是把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問題、產生的困惑當作研究對象,通過學習相關理論,設計方案開展研究實踐,以期尋找科學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效能。普通中小學教師的教研,作為群眾性的教育教研,它的主要價值,不在于發現能反映普遍規律的教育理論,而在于它能以更巧妙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改進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在于豐富教育智慧,提高自我專業水平。
(二)教師要樂于自我教研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實,同一學校里絕大多數的教師,其基本教研能力原本相差不遠,若干年后,教研能力高低卻有明顯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這部分教師有著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強烈的內在動機,勤于思考、樂于學習、勇于實踐。此外,教師的個性、興趣不同,學習能力也有個體差異性,每個人都應尋找適合自己的課題方向。只有這樣才能樂在其中,走自我實現的教研之路。
三、路徑管理—— 提升教師教研能力
教師的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師參加教育教研實踐活動,完成研究任務,達成目標所需的能力。主要包括教研選題能力、搜集篩選整合信息能力、實驗預設及優化能力、實驗組織實施能力、數據分析處理能力、提煉表述能力等。
(一)教研選題四角度
選題是教研活動的開端,教師應多從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尋找問題、研究問題、形成課題。所謂題好一半文,選準課題,往往意味著研究成功一半。
1.從面臨的教育教學困境中尋找解決方法,確立選題。由于課程不斷改革、教材不斷改版、教學技術手段不斷更新、學生不斷變換、教學教育情景不斷變化,教師經常會碰到各種難題或者困惑。這些難題、困惑如果按以往經驗無法解決,那么不妨將問題提煉為課題,加以研究,尋找解決困境的突破口。如現在不少中學生迷戀手機,攜帶手機到校,嚴重影響休息與學習。我校的許老師在思考解決之道時,依此申報了課題《寄宿制高中生手機沉迷對策研究》并獲得市級規劃立項。
2.從已獲得的教育教學成功中尋找共性成因,確立選題。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不斷嘗試新方法、新技術、新手段,在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從中提煉寶貴經驗,作為課題的生發點,以教研的方式做進一步研究、實踐。如我校駱老師曾嘗試指導學生利用錯題集來歸納數學學習缺漏,改進學習方式,培養數學思維。經過一個學期的嘗試,他所教的班級數學成績提高顯著。他以此為生發點,申報了校級微型課題《利用錯題集提高高一新生數學成績的實踐》。
3.從學校建設主題尋找細流分枝,確立選題。學校一般都制定 3 或 5 年發展規劃,規劃中對本校管理、課程建設、教師發展、教學改革、學生培養等方面都有明確的發展方向和策略。有些學校還依此申報了區級或市級的規劃課題。教師也可從學校的發展規劃或龍頭課題中尋找適合自己研究的小問題,從而確立選題。如這兩三年,我校積極開展學校“求真”文化建設,年輕班主任陸秋萍老師就思考如何借此東風,推進本班的班風、學風建設,并申校微型課題《“2+3+2”小組合作,建設班級良好風氣》。她邊思考邊實踐,取得不錯成效,工作不到一年,所帶的 1702 班就被評為南寧市中小學優秀班集體。
4.從教育發展趨勢尋找引領方向,確立選題。目前,國家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學生核心素養、選課分層走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師核心素養、部編新教材使用、整本書閱讀、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化 2.0、校園欺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等都是當下基礎教育領域值得關注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實際,選擇合適的課題進行研究。如我校夏方方老師抓住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熱點,成功申報了自治區教育科學規劃 B 類課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融入職業規劃教育的實踐研究》。
(二)教研實踐三路徑
1.參加教研共同體。學校里一般都有由名師牽頭成立的課題組或工作室,這樣的教研共同體是提升教師個人教研能力的快捷之徑。團體有明確課題研究或教研任務,有骨干教師引領指路,有同伴互動互助,彼此促進。優秀個人成就優秀團體,優秀團體也能成就優秀個人。
2.承擔微型課題研究。參與課題研究是提高教師教研意識與能力的直接途徑,尤其是微型課題。微型課題是當前各市縣教科所或教研室積極提倡各校大力開展的校級課題,它往往來源于教師自身教學實踐問題,如教材、教法、學生等。切入角度小,可操作性強,目標也較容易達成。
3.撰寫教育日志。教育日記,也可以說是教學日記,它是教師對教育教學事件的記錄、回顧及反思。撰寫教育日志是一種適用于所有老師的教育教研行為,它可以幫助老師養成思考的習慣,總結經驗教訓,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索教育規律,提高教育水平。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我建議每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這些記錄和思考是創造的源泉……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寫教育日記讓老師終身受益?!彼褪菑膶懡逃罩鹃_始,不斷探究,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
教育日志類型不一,敘述方式比較靈活自由,帶有教師顯著的個性特征。其核心要素是以敘事為基礎,歸納成功點,分析失敗點,探尋缺漏點,關注生成點。
教育是科學,教師只有走教研之路,才能煥發職業的勃勃生機;教育是藝術,教師只有走教研之路,才能擺脫日復一日的單調乏味,享受教育的樂趣與成就。
【參考文獻】
[1]王光明.發展教師核心素養和能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5-21
[2]程紅艷.學校變革新模式:從U-G-S到U-G-S-S[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8,32(06)
[3]胡興宏.走教師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J].人民教育,2008(20)
[4]蘇霍姆林斯基(蘇).給教師的建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5]蔣祖霞.教學日志,記錄成長[J].語文建設,2007(11)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