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蕊
摘要:在眾多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中,肖邦形成了風格獨樹一幟的浪漫主義音樂——肖邦鋼琴音樂。夜曲這一體裁突出的表現了肖邦的浪漫氣質本文選取了肖邦的bE大調和B大調兩首夜曲為對象分析其中的和聲特征。在西方的音樂文化里,和聲在音樂構成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因此也被看做是標志音樂風格轉換和對音樂本體進行分析時重要的因素。肖邦在作品的結構和聲和織體上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其中他的和聲風格既體現出浪漫主義時期的特征,同時又具有自己鮮明的風格。
關鍵詞:肖邦;夜曲;和聲分析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093-01
一、離調
1.離調的正格進行。離調的正格進行是從副屬和弦進行到副主和弦。如夜曲OP.9 NO.2的第三小節,調性為bE大調。和聲節奏為一拍一個和弦。分別是D7-D7/VI-VI-DVIl7。在第二拍和第三拍出形成離調的正格進行。
2.離調的變格進行。離調的變格進行是從副下屬0和弦進行到副主和弦。體現出浪漫主義不同于古典主義對屬方向的偏愛,而是偏愛下屬方向。在夜曲OP.9 NO.2的第十小節,調性為bB大調。前兩拍每拍一個和弦,后兩拍一個和弦。分別是s/s一小s/s-s。還運用了離調的和聲大調,一大一小兩個三和弦對置,體現了浪漫主義對下屬功能與和聲大調的偏愛。
3.副屬和弦的連鎖進行。它指的是一個副屬和弦進入到上四度根音關系的另一個副屬和弦,構成連續的副屬和弦進行。這種連續的大小七和弦進行增加了聲部的半音化程度和緊張度,連續的不予解決也增加了人們對“主”的期待,為浪漫主義作曲家所鐘愛。如作品OP.32 NO.1的第37-38小節,調性是B大調。每兩拍一個和弦,分別是D7/DD-DD7-D7-T。形成了三個大小七和弦連續進行,這一進行帶來的不同于古典時期音樂的高度的半音化賦予了音樂無窮的張力。
4.離調模進。這種模進由副屬和弦和副下屬和弦構成,可以增加聲部中的半音化進行、增強和聲進行的動力和色彩的變化。同時也是調性擴張的重要手法之一。離調模進一般是樂句之間的模進,而不是小節與小節之間的,但并不對其副主和弦進行鞏固,因此具有離調作用和聲部半音化進行的特征。在作品OP.9NO.2第九小節和第十小節樂句之間形成模進關系。調性為bE大調。第九小節前兩拍為T和弦,后兩拍為D和弦。而到了第十小節,緊接著把這一和聲語匯在下方大二度上出現。前兩拍分別是8/8、小8/s,后兩拍是s和弦。
二、變音和弦
1.下屬功能組變和弦。將主調的II級降低半音的下屬功能組和弦,就成為了下屬變音和弦。豐富了下屬功能組的和弦種類。最常用的是blI級三和弦。最初的形式是六和弦,并且為那不勒斯樂派作曲家偏愛,被稱為“那不勒斯六和弦”。作品OP.9NO.2的第12小節,調性為bE大調。第八拍的和弦是D2/N6,在第九拍解決到N6(等音)。這里N6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和聲的色彩性,這個和弦也很為肖邦所鐘愛。不僅在作品的其他地方使用這個和弦,還把它應用在離調中。增加了音樂的表現力。
2.重屬功能組變音和弦。在重屬和弦中降低調式的VI級音,形成降五音的DD7、降三音的DDVIl7級其它各轉位形式,就形成了重屬功能組的變音和弦。作品OP.32 NO.1的第62小節,位于整首作品的尾聲部分。該和弦是B大調降3音的DDVIl7和弦。在整個尾聲部分中,這個和弦多次出現,和作品開頭的明朗浪漫形成強烈的對比。由于變音是調式的降VI級音,又增強了向D音的傾向性,在其后出現的終止四六和弦,是浪漫主義時期重屬功能組變音和弦的典型用法。
三、復合和弦
在OP.32 NO.1的最后幾小節中,63小節是B大調的降三音的DDVIl7和弦,64小節旋律音#F處出現了終止四六和弦。隨后,用#F和#c作持續音,中間出現點狀的三個和弦音是降三音的DDVIl7和弦,以此形成屬和弦和重屬功能變音和弦的復合。加強了樂曲結束前的不穩定性和對解決的期待感。
四、終止式
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中,樂曲終止式的處理也不盡相同。在OP.32 NO.1的終止處,大篇幅的運用副屬和弦的變音和弦。出現了終止四六和弦,但一反常見的終止式常態,隨后出現DD7和弦并且最后停留在了b小調上。在古典主義時期已經有不結束在主調上的情況,但是通常是在小調的音樂使用大三和弦作為結束。而肖邦是在大調音樂中使用小三和弦作為樂曲的結束,并且在終止時不斷地下行音區,奠定全曲悲劇式收尾。
肖邦的作品發揚了古典主義傳統,又豐富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語言。推動了浪漫主義音樂的持續發展和各民族樂派的興起。他在作品結構、和聲語匯和旋律上都創作除了獨屬于自己的風格,對于我們今天的音樂創作和音樂理論研究都有很大的啟發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