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瑤 史潤
摘要:本文以阿里金融為例,對“基于電商平臺的農村鏈式金融+精準扶貧模式”展開研究。以阿里金融為例介紹了螞蟻金服——農村金融的三大業務模式以及基于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精準扶貧的優勢所在。但該模式目前尚不完善,其發展也遇到諸多困境。針對其發展困境,筆者提出相應的可行性建議及對策,加快推進“農村鏈式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的發展和創新。
關鍵詞:電商平臺 農村 鏈式金融 精準扶貧 阿里金融
一、基于電商平臺的農村鏈式金融介紹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銀行利率進一步放開,市場化機制下中小企業迎來轉機,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互聯網金融生態崛起,企業融資手段多樣化,互聯網金融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簡單來講,鏈式融資方式以核心企業(產業)為主體,針對核心企業(產業鏈的上下游)的上下游結構,為從中各環節主體提供融資服務。因此可以看出供應鏈金融本質上是一種融資模式,針對主體是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其中核心企業在產業鏈中居主導地位,其資金需求方式中小型企業,抵押物主要為存貨、應收賬款等,并且通過核心企業擔保,第三方物流監管的手段增信,其核心是以一個大的核心企業或組織為主體,透過該主體進行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金融扶持。
二、螞蟻金服鏈式金融業務模式
(一)以螞蟻金服為例的基于電商平臺的農村鏈式金融介紹
螞蟻金服的農村金融包括三大業務模式,即數據化平臺模式、線上+線下的熟人借貸模式與供應鏈及產業金融模式,其對應的是傳統農民、職業農民和新農人三種用戶的不同金融服務需求。
螞蟻金服在農村推出的貸款產品主要是旺農貸,目的是為農業產業、農村地區及農民群體提供信貸服務,其瞄準的市場則是不同三農客戶的不同需求,在操作中,大型農業產業鏈企業主要以鏈式金融方式提供服務,產業鏈上的主要客戶群體如中小型生產經營戶、中小型農村種養植戶、小微企業及個體經營戶等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
三、基于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精準扶貧的優勢分析
(一)利用大數據云集海量信息,實現金融資源有效配置
互聯網最突出的優勢就在于擁有海量的數據資源,包括個體、商戶、企業等的財務和信用信息,這些市場信息的獲取速度和準確度是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的關鍵,通過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的信息獲取能力能夠快速、精準匹配資金與客戶需求,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其次,互聯網與扶貧大數據系統的精準對接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化優勢精準把握幫扶對象,提高扶貧資源的針對性。
(二)操作智能精準化,節省交易成本
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所有的業務流程(對信息的處理)都能夠通過數據平臺進行搜索和分析來完成,極大地節約了客戶,銀行和市場交易成本,也能夠將這些節約下來的成本更多地回饋給客戶。據統計,一筆線上的貸款業務成本僅僅幾元錢。這樣大大降低了扶貧成本,使扶貧工作更加集約、高效。
(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拓寬融資渠道,推動精準幫扶
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為用于扶貧工作的各類金融產品提供便捷高效的操作流程,極大地簡化了傳統金融業務繁瑣的流程和程序。我們在扶貧工作中可以設置“扶貧理財產品”,設定可行的方案展開操作。互聯網金融催生的“互聯網+電商”、“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等金融模式均借助互聯網平臺,以審核快、利率低等優勢,為農戶提供包括信貸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運用互聯網技術精準匹配農戶資金供需,為農村信貸拓寬融資渠道,有助于實現精準幫扶。
四、我國農村電商平臺發展困境
(一)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受到限制
許多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還不夠普及,這使得互聯網金融的前期投入巨大,為實現鏈式金融扶貧成本無法有效控制。截止2017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占比為27.0%,規模為2.09億,較2016年底增加793萬,增幅為4.0%。城鎮網民占比為73.0%,規模為5.63億,較2016年底增加3281萬人,增幅為6.2%。農村人口是非網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因不懂電腦和網絡而不上網的比重達到了63.5%。①另外,由于互聯網并不普及,農村的很多重要數據,如農產品交易數據等需要不斷重復收集,為形成循環的供應鏈條帶了困難。
(二)互聯網貸款存在較大的金融風險
同樣作為貸款機構,需要對貸款人的進行詳細地調查。但在目前的農村市場,很多農民缺乏信用記錄。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風控體系將是螞蟻金服建立互聯網P2P平臺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在農村貸款市場存在大量的壞賬記錄,對于剛剛起步的供應鏈金融來說都是較大的風險。
(三)農村互聯網支付水平仍然較低,網上支付受到制約
數據顯示,2017年,非銀行支付機構為農村地區提供網絡支付業務共計1417.82億筆,金額45萬億元;其中,互聯網支付122.73億筆,金額2.1萬億元,單筆金額171.11元;移動支付1295.09億筆,金額42.9萬億元,單筆金額331.25元。
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覆蓋仍顯不足。截至2017年末,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12.61萬個;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量為1.30個,縣均銀行網點55.99個,鄉均銀行網點3.93個,村均銀行網點0.24個②。在平均每個村網點如此少的情況下,很多村民們可能不會徒步數十里去網點辦理業務,而是選擇留存現金進行交易。
五、發展基于電商平臺的農村鏈式金融的建議
(一)利用大數據精準配置扶貧基金
對于基于電商平臺的金融機構,實現扶貧基金的精準配置,保證扶貧基金真正流向貧困人口而不流失,就應該充分利用好大數據。阿里金融在旺農貸項目中,將申請貸款的農戶信息錄入,并利用大數據實現對農戶信息的審查,確保農戶對資金的需求程度,以達到精準配置扶貧基金的目的。此外,對于無法引進和培育企業的村落,要加強到村到戶的精準配置,投放扶貧資金做到資金使用精準。
(二)建立產業鏈上下游溝通渠道,農村金融與農村產業發展有機融合
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客戶之間的溝通渠道,通過互聯網將生產信息公開消費者根據消費需求進行反饋,最終得到的需求信息就是需求導向,農民以此為依據進行生產,不僅可以解決自己的盲目性,而且能夠實現供需對接。與此同時,透過農業企業或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核心的信貸制度設計,深入農村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并進行有效的金融服務。
(三)鼓勵創新型模式的實施,大力培養電商人才
積極支持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發展,積極扶持產業扶貧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創新,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貸款為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產品。新興農業經營模式的建立離不開創新型人才的培育,盡管農村電商近年來發展迅速,網上交易量不斷攀升,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而去年我國網絡零售額為7.18億元,農村只占比17.34%③,相比城市仍有較大差距。因此,農村地區迫切需要電商人才的參與。
(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互聯網的普及
必須加快互聯網建設的步伐,確保互聯網建設精準到貨,讓每個貧困戶都能享受到互聯網提供的便捷服務。加大電商物流體系的建設必須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物流體系各個環節的精準對接建設,建立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覆蓋優化物流服務中心。通過對各個環節的嚴格把關,打造出高質量,高效率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
六、總結
綜合本文以上討論的結果,我們認為,基于電商平臺的鏈式金融能夠且需要在扶貧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極大地推動了互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滲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平臺,將其先進性與農村產業鏈相結合,運用到精準扶貧中,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零壹智庫.2017年中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R].利基研究院,2017(3):32-35
[2]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3]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7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
[4]搜狐財經.互聯網農村金融市場:三類平臺的商業模式及發展現狀[N].201年5月8日
[5]2018年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6]申云、彭小兵.鏈式融資模式與精準扶貧效果——基于準實驗研究
注釋:
①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②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2017年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總體情況
③2017年度中國農村電商發展報告
(作者均就讀于河北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