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軍
摘要:淮劇是一個很有地方特色的劇種,要充分地表現出淮劇特色,對演員的唱腔,表演動作,神態等要有較高的要求。當然,淮劇表演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比如主胡的伴奏,司鼓的演奏,整個戲曲樂隊是否協調一致,這些因素都很重要。
關鍵詞:淮劇;唱腔;語言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2-0159-01
淮劇語言是以建湖地方方言為依據,經過戲曲化處理形成的一種舞臺語言。建湖縣地處淮劇發祥地的中段,該地的語言與周圍地區相比,具有發音純正、語調工穩、四聲分明、五音齊全、富于韻味等優點,相傳有“中州韻”之稱,為不同時期的淮劇藝人所采用。
一、淮劇唱腔的特點
淮劇的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淮調]、[拉調]、[自由調]為三大主調。[淮調]高亢激越,訴說性強,大多用于敘事。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于抒情性的場景;[自由調]旋律流暢,可塑性大,具有綜合性的表現性能。圍繞三大主調而派生出來的一些曲調,如一字腔、葉字調、穿十字、南昌調、下河調、淮悲調、大悲調等,以及從民間小調演化的[藍橋調]、[八段錦]、[打菜苔]、[柳葉子調]、[拜年調]等,都有各自表現性能的輔助曲調。各種曲調共一百多個,其主調的調式調性相近,基本為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三種類型,并均有完整的起、落板與丟、接板的結構形式,它們又和淮劇特有的伴唱鑼鼓相連。
對于淮劇的唱腔,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特色。唱腔的結構是從原無伴奏高腔音樂體系演化為戲曲化、抒情性板腔音樂體系。淮劇的唱腔曲牌有數十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是淮調、拉調和自由調。(1)淮調,又叫淮北調、淮蹦子或老淮調,特點是高亢、粗獷、剛勁、樸實、訴說性強,其發源于蘇北西部,是在當地的秧歌、號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拉調,又叫老拉調,委婉細膩,線條清新,適用于抒情性的場景,比淮劇早期的許多敘述性唱腔增加了抒情成分,與淮調相比更加旋律化。拉調的產生進一步促進了淮劇曲調板腔化的發展,為后來自由調的創作奠定了基礎。(3)而自由調,從其名就可看出此調的最大特點是“自由”。它的產生是淮劇在發展過程中順應時代變化不斷打破各種不必要的條條框框努力尋求自我突破的表現。其特點是:(1)板式節奏隨人物情緒的變化而轉換;(2)唱詞格式靈活;(3)曲調流暢爽朗,音區活動范圍較大。現如今,“自由調”體系曲牌已在淮劇唱腔音樂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自由調的產生不僅使淮劇的唱腔進一步向著板腔化、戲劇化發展,而且也促進了淮劇劇目和表演藝術等方面的改革與發展。
二、淮劇聲調的發展
隨著表現內容的不斷更新,淮劇的流派唱腔也呈現出了繁榮景象。因為語言等因素,早在淮調和呵大海形成階段,主體曲調就有東、西路派系之分。東路唱腔音調純和,富于旋律。西路唱腔短促強硬,近似口語化。建國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劇以自由調為主體貫串發展,清新明快。而蘇北的淮劇,仍然保持以淮調、拉調為主要發展線路的特色,鄉土氣息甚濃。不少有成就的淮劇演員,從這些不同聲腔體系中創新出新腔,如筱派(筱文艷)、馬派(馬麟童)的自由調,何派(何叫天)的拉調(疊旬、連環句)、李派(李少林)的拉調(閃板)等。
淮劇的伴奏樂器、管弦樂有二胡、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打擊樂器有扁鼓、蘇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在香火戲鑼鼓基礎上吸收麒麟鑼、鹽阜花鼓鑼等民間鑼鼓演變而成,現有[起板鑼鼓]、[十字鑼]、[藍橋鑼]、[磨坊鑼]、[散板鑼]、[摜板鑼]、[慌鑼]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譜]等。
淮劇表演上素稱能時、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與徽劇、京劇同臺演出,所以它較多地吸收了兩個劇種的表演程式,同時又保持了民間小戲和說唱藝術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見長等。武打受徽劇影響較深。徐長山演《滾燈》,頭頂一疊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點燈)鉆桌上凳作劈叉、倒立、烏龍攪等動作;其它如耍盤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雜技,也大多從徽戲吸收而來。淮劇表演藝術中,演員唱腔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性格表現,舞臺表現的環境及其所渲染的氣氛,離開了戲曲樂隊是不可想象的。另外,成功的表演還離不開其他角色的配合,一個演員表現得再好,沒有其他角色的陪襯或者配合,所達到的表演效果是極其有限的。這是因為,演員的表演不是孤立的,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各個方面的合力使然。淮劇作為一門表演藝術,需要各個角色的分工協作,相互配合,才能塑造出成功的藝術形象,才能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三、結語
總之,淮劇是盛放于蘇北江淮平原上的一株絢麗燦爛的藝術之花,是鹽阜、兩淮地區人民所喜愛看的家鄉戲。淮劇唱腔具有豪放、健壯、粗獷、樸實的音樂風格,是鹽阜、兩淮地區人民所喜愛聽、喜愛唱的鄉音土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