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水平,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學流程,并且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因素,從而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學互動體系,確保教師和學生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本文從教學素材、教學情境、教學組織實踐以及教學作業四個方面分析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下,數學教學在進行著越來越多的改變,教師盡量去為學生打造適合他們的、高效的課堂。改變過去小學數學與生活的脫節現象,努力將生活化的教學形式搬到課堂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是積極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表現,生活化教學能夠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消除學生對數學的排斥,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積極地應用在生活中,并鞏固了學到的理論知識。
一、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首先,數學知識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加抽象和枯燥,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發展特征使其在理解抽象的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將這種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枯燥的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次,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克服傳統小學數學應試化教學的弊端,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應用能力,滿足對人才發展的要求,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
再次,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數學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掌握小學數學的知識和內容。
二、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 教學素材生活化
在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過程中,要充分融合生活化因素,針對教學體系的設置過程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確保能完善教學素材的應用效率。教師要整合應用素材的管控效果,一定程度上夯實教育教學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圖形的過程中,要將生活中常見的因素展示給學生,并且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形狀的搜索和匯總收集,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能有效提升生活化因素的教學水平。
教師要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搜索相應的數學常識,從而一定程度上完善教學效果,確保教學素材能發揮其實際價值,從而減少素材選擇不當造成的課堂教學滯后性問題,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發現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式,才能逐漸滲透數學文化和數學素養培養工作,為學生綜合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
(二) 教學情境生活化
對于小學生而言,因為年齡的原因,學生的專注力時間較短,這就需要教師設定更加靈活化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迅速投入課堂,而為了避免學生“溜號”或者是“走神”,教師要盡量利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內化水平,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例如,教師在講解“時間”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鐘表王國”的情境教學模式,每一個學生都要找到具有標記的“鐘表”才能救出國王,這種教學情境設置過程能在強化任務型教學理念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最重要的是,鐘表是生活中的元素,能提高學生的代入感,并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有效利用現實化的學習理念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內化能力,提高課堂趣味性。
(三) 教學組織實踐生活化
教師除了要講解相應理論知識外,也要定期組織相應的數學實踐教育活動,以保證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形成良好的教學互動,提升學生知識內化水平。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多數知識獲取方式都是借助書本進行間接經驗的學習,正是因為學生沒有參與到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就使得學生對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是非常深入,因此,教師要利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從而形成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確保學生能在實踐中體會相關數學知識,為學生進一步提升數學素養創設良好的平臺,維護教育教學實踐的價值。而在組織實踐中引導學生了解生活化數學元素,能從根本上強化數學教學效果。
同時應該開放教育空間,向學校、家庭以外延伸,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通過社會調查、數學實踐活動等,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比如與父母去超市購物時計算零錢,計算家中電視機、餐桌等的面積,分析哪些是軸對稱圖形等,在與小伙伴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多少人進行怎樣的分組才合適等等。總之,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內化與升華,增加與數學的親近感,讓數學通過生活由難變易。
(四) 教學作業生活化
作業是教師對學生階段性學習進行直觀驗證的有效手段,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要避免布置大量重復且單調的作業,而是要結合生活化元素提升作業的靈活性和實踐性價值,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就要將生活化元素作為核心思想,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布置生活化作業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確保實踐教學的合理性。
例如,在講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合物理常識,在應用題中將數量關系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選取車輛行駛的里程數和時間、速度等進行對比分析。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形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中家中有車的學生要對父母的車輛進行一周的跟蹤記錄,主要是記錄里程數和行車時間、行車速度,然后小組匯總,并且從中分析相應參數之間的關系,確保能進一步內化關于正比例的知識。正是借助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落實更加系統化的教學規范,教師要融合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生活化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能建構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滲透生活化因素,利用靈活化生活手段完善教學流程。
參考文獻:
[1]王芷茹.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5.
[2]李德莉.新課程標準理念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
[3]童善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都市家教,2017.
[4]劉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J].數學大世界,2017.
作者簡介:
王玉平,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永豐辦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