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楚清
摘 要: 將核心素養融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文化的理解、思維的發展及審美鑒賞等多個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閱讀學習,在閱讀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高中語文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途徑”三方面入手,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 閱讀教學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將閱讀應試技巧作為培養學生的重點,教師將自己的思維灌輸給學生,忽視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學生被動地獲取知識,對教師的講解有依賴性,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針對這些問題,我結合高中語文教學實踐,就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分析與探討。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多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在語言實踐中通過對語言的積累、梳理,學生逐漸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特點和規律,培養運用語言文字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運用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獲得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是通過對作品的欣賞感受文學的魅力,使學生運用語言表現美、創造美。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理解、鑒賞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高中語文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閱讀教學模式仍占據主要地位。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仍然以考試成績為主,部分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進行填鴨式教學,在閱讀課上詳細地講解,對各個知識點進行總結,使學生通過記憶的方式學習閱讀,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度很高,學生跟著教師被動學習,并沒有對相關知識進行探索,自學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閱讀興趣的培養,不利于終身學習。
(二)教師忽視學生思維的培養。
部分教師喜歡用講解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比較低。學生聽教師對文章的分析,沒有提出異議和不同的意見,也沒有展開討論,學生被動地聽講,不能突破經驗的禁錮,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途徑
(一)在閱讀中運用任務教學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將任務教學法運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任務展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相關引導,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抽查,給予點評。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并探索問題的答案,思維得到發展。
例如,在講《月是故鄉明》這節閱讀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下面的任務:(1)了解作者季羨林的生平。(2)想一想“月是故鄉明”這句詩出自哪里?(3)大家想一想,地球上只有一個月亮,在哪里看月亮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但是作者說故鄉的月亮最亮、最明,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呢?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作者為什么寫世界各地美妙絕倫的月亮和朗潤園的奇景?(5)閱讀材料中寫到了哪些地方的月亮?在課文中找出并讀一讀。讓學生帶著任務閱讀,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
(二)運用小組討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小組討論方法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探討。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討論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深層含義,小組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將合作教學運用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小組成員可以一起探討文章主要內容和細節知識,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水平。
例如,在講《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一課時,我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對文章內容進行探討。找出文章中描寫青年選擇職業時要遵循哪些原則?并把文章中相應的語句畫出來。我提問學生:作者提出體質與選擇職業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職業?馬克思向往的職業是怎樣的?學生小組討論后得出擇業時要考慮虛榮心、體質、自身能力等因素,體質和職業之間的關系為:超越體質的限制工作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傷害。我們應該選擇自尊、正確、造福人類的職業,馬克思向往的職業是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小組討論方式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設計多彩的閱讀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通過語言交流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做一些交互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比賽、演講比賽、角色表演活動,給予學生更多語言訓練機會,給學生更多的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沁園春·長沙》這篇課文是毛澤東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及對青年時代生活的回憶。表現了毛澤東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及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在閱讀這篇課文時,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朗讀比賽活動,學生積極參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句在朗讀時,語調要莊重平穩,樹立詩人的高大形象。“看萬山紅遍”至“萬類霜天競自由”描繪出了南國絢麗多彩的深秋景色,在朗讀時,“看”字后面有一個長的停頓,顯示領屬關系……在朗讀時,對這首詞的聲調、節奏進行指導,使學生通過朗讀可以理解作者寫這首詞時的心情,讀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及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四)將語文閱讀和生活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注重將閱讀和生活相結合,教師要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使學生從生活出發學習語文,將語文材料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閱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生活、感悟生活,教師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閱讀中,促進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文本,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聯系生活深入研究文本,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是海倫·凱勒寫的,她是一位盲聾啞人,畢業于哈佛大學吉利夫學院,她建立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海倫·凱勒有一顆不屈不撓的心,她用愛心擁抱世界,在黑暗中尋找光明。這篇課文中寫道:有了三天光明的海倫·凱勒,首先要凝視親愛的老師安妮·莎莉文,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設想:假如自己重獲光明,最想見到的人是誰?為什么?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課文中作者第一天想見的是梅西夫人,作者認為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我讓學生讀課文,從作者描寫的想看到的事和人中可以看出海倫·凱勒的什么品質?學生回答;海倫·凱勒擁有一顆感恩、博愛的心,她對生活充滿了愛,對光明充滿了渴望,對大自然很熱愛,她珍惜光明。我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認為海倫·凱勒的成功源于什么?她是怎樣獲得豐富的知識的?這部作品告訴我們什么?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教師教學時要將生活和閱讀相結合,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感知課文內容。
(五)注重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
教師要注重創設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加強情境創設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視聽結合,使學生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對問題進行質疑,發表不同的見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快速進入閱讀中,加強師生互動,提升閱讀效率。
例如,《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包括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在講這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朱自清的生平:籍貫浙江紹興,生于浙江海寧,詩人、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蹤跡》《背影》,散文名篇有《春》《綠》《背影》,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是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我讓學生讀課文,然后回答:本文寫了朱自清的一個怎樣的經歷?作者為什么深更半夜去看荷塘呢?朱自清為什么心里不寧靜呢?引導學生讀課文,然后概括出朱自清夜游荷塘的蹤跡。學生讀課文,回答出: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四周、回家門的蹤跡。想一想課文中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課文中描寫了這些景物的什么意境?學生整體閱讀課文,回答出:課文中描寫了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等景物,概括出這些景物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寫荷葉、荷香、荷花、荷波的比喻句,并評析這些句子。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閱讀背景和閱讀素材,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思考問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意識到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教師通過運用任務教學法、小組討論、設計多彩的閱讀活動、將語文閱讀和生活相結合等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濤,鞏道坤.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2018(09):52-53.
[2]李丙鋒.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養路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8(35):49-50.
[3]熊劍.高中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