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思想教育,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教育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揮積極的作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關鍵期。而小學語文學科是小學階段最基礎性的學科,作為表情達意的語言文字,帶有鮮明的思想性。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有如下幾點做法:
一、 在拼音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一入學首先接觸的是拼音,拼音教學的時間短任務重,但拼音的學習在整個小學語文的學習中極其重要,是學生最應該打好基礎的部分。教師在教讀拼音時只有將發音方法、拼讀技巧和德育教育結合在一起,才能讓拼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j、q、x”與“ü”相拼省略兩點的規律時,我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小“ü”是一個特別有禮貌的孩子,只要遇到“j、q、x”就把帽子摘下來向他們問好,“j、q、x”總夸小“ü”是好孩子,并且逗她說你摘下帽子我們也認識你呀!同學們也要向小“ü”學習,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同學們聽了這個小故事不僅記住他們相拼省略兩點的規律,還知道在生活中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德育教育。
二、 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新課改實施之后,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認識的生字很多,也就提升了識字教學的難度。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提高學生識字學習的質量,這就需要豐富識字課堂的教學內容,將德育教育滲透其中,讓學生既巧妙地認識了生字又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例如:我在教“孝”字時,就告訴學生這是一個象形字,拆開來,就是兩個字。上部一個“耂”字,讀音lǎo,做老字講。下部“子”字,做晚輩講。古人造此孝字,把老字和子字放一塊,就是告訴人們,年輕人要以老者為上,為尊,要尊重老年人,尊重就是最大的孝。你尊重了老人,將來你老了,年輕人一樣的尊重你,這就形成了良性循環,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自覺尊老愛老,做一個有孝心、孝行的人。
三、 充分利用課堂生成滲透德育
文本是語文老師教學的主要載體,上課之前老師都要反復研讀文本,盡管我們精心設計了每個教學環節,但總有“意外”出現。例如,我在執教《生日禮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父母掙錢的不容易,我便讓學生交流父母是如何工作的,有一位女生說她媽媽在服裝廠上班,每天晚上都加班縫衣服,縫紉機的噠噠聲影響她寫作業了,很顯然她沒有認識到媽媽晚上干活是為了多掙錢來養家糊口,也沒有體會到媽媽已經工作一天了晚上還要干活是多么辛苦,相反她聽著縫紉機的噠噠聲就是噪音,影響自己寫作業的心情,她對媽媽夜里加班跑縫紉機的這種行為很不滿……我知道現在的家長都很寵溺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要求一般都能滿足,所以孩子們也沒把掙錢當成一回事。很多孩子不了解父母工作的狀況,更不理解他們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工作。于是我決定抓住這個真實的課堂生成,對這個女孩和全班學生進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讓“感恩父母”這個德育滲透在課堂上無痕流淌……我放棄了原來的設計,改成集體交流父母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同學們的交流中女孩明白了媽媽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她生活得更好,女孩的心結解開了,相信她再次聽到縫紉機的噠噠聲時可能是美妙的音樂,也可能時鼓勵自己好好學習的誓言……這一個課堂生成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充分結合,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
四、 以豐富的教學形式滲透德育
為了激發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老師在課堂教學之前,往往要精心制作課件,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場景,吸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以提高學習質量,如果每節課都如此,學生不免有點乏味,這就需要老師根據課文內容,不斷豐富、創新教學形式,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的方式上的改變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體會語文學習中的真情實感,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目的。例如,我在講解古詩《小池》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以前用課件的方式,而改成在黑板上采用簡筆畫畫的方式: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蔭、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出現在黑板上。栩栩如生,同學們立刻擦亮了小眼睛,自覺地讀起古詩來了,接著我又領孩子們認識了生字,大致了解古詩內容。最后,我又領學生誦讀古詩,并多種形式展示讀。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理解,體會到文中詩人的情感,同時感受到詩人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也激發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提升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五、 在情感熏陶中滲透德育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的情感。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只有學生走進文本,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德育教育才能水到渠成。例如,我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在正式上課之前,我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了解圓明園的歷史,上課時我播放了電影《圓明園》中八國聯軍搶、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們的情感之火立刻被點燃,使學生產生圓明園被毀滅的悲傷,痛恨侵略者的無恥暴行,并認識到只有祖國強大才能不受侵略,也明白了自己肩上的使命。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總之,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開辟各種渠道,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接受到德育教育,并能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將來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簡介:
李波,山東省煙臺市,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文化街道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