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實行“營改增”稅改后,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了有利的推動作用,但也給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求,因此中職院校應該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根據會計工作的實際需求和改革后的稅務制度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新的稅務制度,掌握最新的會計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營改增”;中職;會計教育
實行“營改增”后,會計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中職院校對會計教育的教學內容做出相應的調整,中職院校必須要認真地對待“營改增”稅務改革給會計教育帶來的影響,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幫助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更快更好的發展。
一、 中職院校會計教學在實施營改增后存在的問題
(一) 中職會計教育的教材內容未能及時適應政策變化
實行“營改增”后,中職院校的財務會計、稅收實務、經濟法等課程的教學內容都發生了變化,因此必須對這些專業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后,會計實務操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行業之間的稅率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企業收入的核定也變得更加復雜,發票管理業務的范圍更加擴大化,會計內容更加復雜化和多元化。
(二) 中職會計教育的部分教師未能及時掌握新的稅制內容,影響了教學的開展
“營改增”稅務制度的改革,給核算工作和會計申報工作也增加了難度,很多中職院校的會計老師對于稅務申報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學經驗不足,需要經過一段時間來了解這些理論基礎和會計實務發生的相應變化,這項改革給中職的會計老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一部分老師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這種變化,很難形成系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維,影響了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的教學質量。
二、 中職會計教學在“營改增”稅制改革背景下的有效對策
(一) 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會計教學資源
稅務制度實行“營改增”后,涉及的內容更加復雜,中職院校應該利用網上的會計教學資源,積極收集國家頒發的“營改增”稅務政策,廣泛收集稅務實務操作的相關信息,讓會計教育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中職院校會計教育的實效性與創新性。中職院校的會計老師也應該密切關注最新資源和信息的變化,從而有效地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
(二)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中職院校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僅“營改增”稅務改革制度對學校的會計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國家的人才培養計劃、國家的戰略布局等都會對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產生影響,因此中職院校應該將培養具有綜合素質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作為首要的發展方向。
中職院校應該抓住“營改增”稅務制度改革的契機,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計劃,將培養復合專業型的人才作為首要的發展目標,中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而且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并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通過自主學習新的會計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使得中職院校的學生更好地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變化。中職院校應該注意到“營改增”的出現,是挑戰也是機遇,中職院校只有不斷地轉變教育理念,才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職院校的教學效果。
(三) 中職院校應組織會計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更新知識
“營改增”稅改制度后,中職院校的老師需要一段時間來總結和學習最新的政策知識,不斷地積累實踐經驗,中職院校應組織會計專業教師進行培訓,幫助老師們盡快學習最新的內容,提高他們的教學質量。此外,中職院校可以請當地稅務部門的高級主管來學校開辦講座,向老師和學生講解最新的政策內容,傳授會計實務的相關操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認知水平,促進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稅務部門的高級主管是稅務改革的實踐者,他們對稅務政策的改革和變化更加了解,信息掌握得更加的準確,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中職院校邀請稅務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政策講解,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老師迅速地掌握最新的會計知識,及時進行知識更新。
三、 結語
“營改增”是我國稅務制度主要的改革方向之一,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減輕企業的稅賦負擔。雖然“營改增”在短時間內可能會給中職院校的會計教育的教學帶來困難,但是對于中職院校會計教學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所以中職院校必須對“營改增”稅制改革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采用積極的對策應對,邀請稅務部門的高級管理人員對老師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幫助老師快速了解新的稅務改革和會計實務操作,利用所有的資源對傳統的會計教育的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駱宇明.淺談“營改增”對中職會計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山西農經,2018(7).
[2]田金花.“營改增”對中職會計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7(14).
[3]許傳芳.“營改增”對會計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0).
作者簡介:杜青,福建省福州市,福州財政金融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