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明明
中圖分類號:F24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2-137-02
摘 要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長期艱巨的挑戰是控制用工總量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要實現石油行業建設成為一流企業的目標,本文結合石油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油田用工量、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進行研究分析。按照集團公司和油田的要求,要對人力資源結構進行可持續性調整,組織架構和職能要理順,打造出一支專業性強和業務性強的隊伍。
關鍵詞 用工總量 勞動生產率 研究分析
為了推動保障油田的建設,集團公司黨組開始轉變了發展方式,為了提升質量和效益的發展,油田企業嚴格控制用工的總量,并對用工內部進行調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要進一步控制用工總量,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勞動生產率。
一、存在問題分析
(一)油氣的資源總量小,油氣少人多
由于野外施工的勞動強度很大,但是機械化的使用率低,為了油田大會戰的用工需要,在九零年代的中后期,油田的勘探沒有新的突破,可是用工總量巨大的問題已經出現了,再者,油田的生產是遠離城市的,這就缺乏了關于社會的依托,后勤和生產要同時進行,社會職能要很全面,比如職工的醫院、幼兒園、子弟的學校等都要滿足職工的社會需求,企業改革不斷的進行深化和發展,非生產人員就相對的增多,近年來有些控制措施,但是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政策性安置的壓力非常大,控制用工總量比較困難
在2001年起,油田企業用協議進行勞動合同的解除,但是由于石油企業的特點,安置困難的家庭的工作量非常的巨大,就業機會少,失業人員的年齡比較偏大,所能掌握的技能有限,生活也比較困難,這樣的工作人員依賴性比較強,當地政府對油田企業的政治和社會責任有履行的要求,要對“零就業家庭”的成員、一些享受低保人員、四十到五十歲的人員、協議解除合同的失業人員等這些就業難的人員要進行就業的援助,從2005年起,油田企業通過擠崗騰崗、新增崗位等渠道安置失業人員。企業通過勞務派遣和非全日制的形式對困難家庭失業人員進行安置,還有些在崗職工,這些現在崗的人員通過社區服務和企業的后勤服務等這些公益崗位,這就形成了安置性的富余。現如今的一些突出問題有:一是這么多年的安置措施,目前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二是由于油田的工作是大多在野外施工,工作人員以男性為主,這樣一來,女性的失業率就增加了,就業難度就很大;三是還沒有畢業的高校畢業生子女,最大的難題是家庭困難的子女就業機會不多,回流油田企業的就業壓力大大增加。
(三)結構性富余的矛盾比較突出,用工總量的控制任務重
后勤輔助單位有大量的人員富余,這部分的人員年齡比較大,在學習技能和理論知識的能力減低,轉到一線生產崗位比較困難,另外,野外施工的勞動強度比較大,工作有效年限短、人員更替比例高,年齡大的職工因為身體的原因退出一線的工作,崗位空缺需要年輕工作人員補充,但是富余人員沒有辦法填補空缺的崗位,油田企業許多年不進行招工,通常通過勞務派遣用工來進行生產。一線崗位人員的流失嚴重,特別體現在子女勞務派遣的工作情況比較嚴重。
(四)隊伍結構存在的問題
隊伍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集團公司上游企業的工作量增加,規模性大,這就直接導致隊伍中生產隊伍嚴重性的缺員。二是老弱傷病的人員比較多,這些職工不能獨立頂崗。輔助生產的隊伍存在的問題有一是老弱病殘人員占據的比較相對較多,崗位的調劑難度大。二是輔助生產隊伍的骨干人員、技術操作人員嚴重稀缺。管理機關的問題是定員水平高,現有的工作人員無法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要配備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
二、用工總量管控措施的探索
(一)政策引導的加強,用工理念要精簡
(1)要思想認識的統一,并要逐級的把壓力傳遞下去,在集團公司《關于嚴格控制用工總量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施意見》 中,油田企業要從用工總量大、經濟基礎弱的情況出發,要合理的制定油田控制的總量的有關方案,要完成“十三五”的用工總量規劃,要做到在“十三五”的用工總量減少工作目標,要逐級的進行政策的宣傳貫徹,要把壓力進行層層的分解。要統一思想,讓廣大職工清楚的認識到油田企業的困難和用工總量控制的目的,只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才能使企業增效并且能可持續的發展,這也是保障員工的基本利益,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徑。(2)要建立約束機制,獎懲力度要加大。油田企業按照集團公司調整的經濟責任制考核,積極地對思路進行調整,對用工總量和成本機制展開探索,以先進、從緊、合理為原則,對油田企業的勞動定員進行了重新的測算,在實行人工成本零預算為基礎,再結合各個單位的勞動定員和用工總量的核定下達人工成本的指標,修改并完善用工總量的管理辦法和人工成本的制度,把用工總量納入單位經濟責任的考核中,并要嚴格的對用工總量考核進行落實,同時要對用工總量過程的加強管控。
(二)推進業務,擴展企業的發展空間
在“人多油氣少”的困難下,油田企業要做到解放思想、觀念要進行轉變,要加強技術能力的培訓、對人員儲備進行加強,同時要有“走出去”闖市場的步伐加大。要對勞動組織進行優化,對富余的人員進行相關的技術培訓、考核選拔的管理,為闖市場提供人力保障資源。要對內部培訓和外部培訓,要培養“一才多能”的技術型人才,“一崗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一專多能”的管理型人才,這樣能使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持續上升。要專業對口,對有職業資格證書和上崗證書的人員進行選拔,要選拔能吃苦耐勞的人才,要對服務能力突出的、具有誠實守信的人才進行選拔,只要這樣才能從根本的滿足現有市場的需求。
(三)對企業內部進行調整,對人力資源進行盤活
一是實行新增用工的零增長,新建項目的缺員和油田企業“走出去”的缺員,這就要在公司內部選拔優秀的員工,進行專項培訓,培訓期滿并考核合格后分配到一線的生產單位工作,這樣使油田企業缺員單位得到了很好的人力資源的支撐。二是要加強優化隊伍的結構。要對管理層進行精簡,在油田企業專業化重組之后,油田機關的管理業務量縮減了,機關層面上進一步多管理部門進行精簡,于此同時,要以“有利于生產、精簡高效”為原則,探索“崗位、班組、基層隊、二級單位”的撤銷合并的工作。對用工管理實施一體化管理,建立油田企業內部的招聘平臺,在不能滿足二級單位缺員的狀態下,進行內部的招聘工作,充分的盤活人力資源的存儲量,對內部業務的業務承攬進行鼓勵,對現有人力資源進行優化,這樣才能實現企業單位間的“雙贏”。
(四)要對管理模式進行改進,并對用工使用效率進行提高
一是邊遠崗位要采取職工的倒班輪休的制度,油田在不斷的勘探開發,邊遠的采油站也增多了。一些職工長期的在野外工作,生活的環境又是非常的艱苦的,這些職工的子女和家里的老人沒有人照顧,基于這樣的原因,職工要求調到礦區附近的單位的人數越來越多,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油田企業要對邊遠采氣油隊進行合同的倒班輪休制度,要實行綜合計算的工時制度這樣能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對邊遠站點加大承包的力度。整體承包試點工作制包括定用工總量、定原油的產量、定生產的成本、定安全的指標、定工資的總額、定管理指標。在承包之后,采油氣站點的工作不限制工種的界限,采油氣工要求全部定崗,這樣就使得每一個員工都會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的操作人員,這樣就優化了人員結構和生產的運行。三是實行分層績效考核管理,這樣會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提高。以往都是績效工資,輕考核重平均的現象,現在要改變這樣的思想,要建立績效考核和績效工資掛鉤的制度,這樣就會逐漸的把單位職工的績效工資分配的差距縮小,體現多勞多得和按勞分配的原則,這樣就能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四是對油水井站進行集中夜巡制度。道路相對較好的通行路上,采油氣隊采取集中夜巡,要增加技能的培訓,采油氣工掌握汽車行駛、油水井測試的相關的職業技能的證書,這樣有利于培養一人多崗、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擴大了巡井的范圍,同時提高巡井的效率,夜班人員不足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五是充分的利用科技來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標準化設計、自動化設備配備、數字化的管理這些都會對勞動生產率有影響作用,向石化企業外油田學習并借鑒“四化”的經驗,在信息化、科學技術、生產裝備等對生產方式進行優化改進,這樣能更好的推動用工管理模式的升級轉型。
(五)加大油氣生產一線勞動力的力度,要保障一線、骨干崗位的人員穩定
各個油男企業在勞動力的投入上,都是向一線生產和關鍵的崗位的傾斜原則,新分配的大學畢業生都在一線進行實習,而復轉軍人和子女勞務安排到技能操作崗位上,這樣相對的緩解了一線崗位缺員的問題。要嚴格執行一線技能操作人員的相關管理規定。嚴格控制一線人員回流,保障一線、骨干崗位的人員穩定性。
三、結語
國有企業的內涵式發展的實踐總結是要嚴格控制用工的總量,以效益為主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在面對“人多油氣少”的困難局面,油田企業要進行思想的解放,觀念的轉變,并且要嚴格的控制用工總量,合理規劃用工的模式,非核心業務外包的實施、業務經營方式的調整,慢慢地脫離低端、低效的業務和密集型勞動業務,人力資源的重點放到高端、高效的業務,形成主營業務集約化、輔助及后勤的業務外包化業務的經營格局,減少用工,進而提升勞動的生產率。
參考文獻:
[1]李慶峰.石油化工建設施工質量控制方法研究[J].化工管理,2018(34).
[2]何多文.石油化工自控儀表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研究[J].化工管理,2018(23).
[3]湯丹,李翔.中國制造業勞動年齡構成對勞動生產率與工資的影響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9(5):107-116.
[4]范蓉蓉.行政工作對提升石油企業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探討[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7(3):267.
[5]黃彩菊.石油化工安全技術與安全控制策略研究[J].化工管理,2019(17).
[6]徐光瑞.海上石油開發項目投資控制現狀及控制措施研究[J].山東化工,2019(11).
[7]李興.石油化工管道安裝常見問題及質量控制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