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媛媛
摘 要: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日益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成為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通常只能通過教師的講授來學習、理解知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利用圖像、音頻、視頻等方式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對于數學這樣高度理論化、抽象化的學科來說,信息技術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對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進行探究,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數學;整合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信息技術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有力工具。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還有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內容,降低學生學習、理解知識的難度,從而提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傳統課堂模式中,教師往往以講說為主,教學過程較為平淡乏味,難以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刺激,以至于許多初中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將信息技術引導到課堂中來,創新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將各種數字、圖像的變化直觀地呈現出來,以圖文并茂、動靜相宜的方式,來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給予學生豐富的視聽體驗,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
例如在教授數學概念“垂直”的時候,我設計了一段跳水的動畫,包括成功的垂直入水和失敗的斜插入水。當動畫人物成功跳入水中時,其標準的動作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注意;而當人物斜著進入水面的時候,傳出了“啪”的一聲,水花四濺,學生紛紛大笑。我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第二個人跳水會失敗呢?學生積極地回答說:“不垂直!”于是,我借此引申出了“垂直”的概念,帶領學生走入了這節課的內容。有了前面的動畫做鋪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了起來,課堂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這節課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順利地完成了,學生也深入地理解了“垂直”的概念。
二、展示過程,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在以往的初中數學課堂中,知識的講解是首要的,而學生的感性體驗和直覺思維在教學中經常會被忽略。而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常常難以克服數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教師語言講述的方式過于抽象,也難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能夠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改變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被動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來直觀地呈現各種原理、規律,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其推導原理是一個“化圓為方”的過程,許多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對此,我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教學,首先展示出一個圓,然后將其分為兩個相等的半圓,并填充上紅、藍兩種顏色,以便區分,然后將這兩個半圓分別分為四個小扇形,并將其進行排列組合,形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接著按照此種方法對圓進行16等分、32等分,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圓形逐漸變為長方形的過程,最后通過移動演示,讓學生看到圓的半徑、周長與所拼成的長方形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次教學過程十分直觀,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教學內容,不需要傳統教學模式中那樣大量地講解,且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三、參與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不僅是指教師將其納入自身的教學過程當中,還包括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數學知識。新課程改革要求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然而,傳統的課堂模式卻面臨著學生不想參與、不敢參與以及不知道如何有效參與的問題。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來參與教學活動,一方面信息技術學習的方式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數學教學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自主學習的難度,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形成更高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教學“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時,我先通過“日食”的演示視頻導入教學主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自己實踐操作“兩圓運動”,嘗試畫出圓與圓之間的所有位置關系,這種方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激發了他們的主動性。如果由教師來進行講述,那么學生往往難以產生深刻的印象,但在這種親自操作的方式下,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思考,對五種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形成了牢固的記憶,是一種主動性的有效的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中去,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形象展示過程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新穎性和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林靜,林維芳.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融合的有效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8(93):61,63.
[2]盤琳.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28):8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