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躍
摘 要:信息化環境下,信息共享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工業化社會轉變為信息化社會,在“多元價值觀”以及互利互通連接下,信息技術對工業設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文化、藝術、經濟和技術也帶來了改變。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在大環境的變遷中也必然將影響到設計語言和設計思潮的創新。從現狀看,工業產品更多的扮演者功能性工具的角色,其背后的美學價值并未得到凸顯。該文就對當下工業產品設計展開分析,探討工業產品對于“生活美學”的積極應用,推進工業設計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工業設計 創新 美學 審美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1(c)-0249-02
工業設計作為產品升級換代和設計創新的有效手段,對產品成品的價值意義重大。在快消文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的豐富,工業產品全部被冠以“實用、便宜”的要求,從臺燈到電視,從建筑物到汽車,從服飾到家具,工業產品的更新換代頻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工業文化內涵沒有足夠深度的認識。十九大召開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的發展軌跡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小康時代,“美好生活”日益多樣化,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物質極大豐富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矛盾也在日漸突出。
1 生活美學
1.1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生活美學
“真正的哲學總是體現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審美化是在消費社會中出現的、生活與藝術相互滲透、藝術與社會生產聯姻的現象。回顧老祖先們的生活智慧,其中就有“生活美學化”與“美學生活化”的理解。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都表現出一種“活生生”的生活美學,他們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記載于作品中,將生活上升到美學高度,指出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
中國古人歷來重視生活與審美的關系,先秦時期孔子欣賞閑適愜意的生活、莊子向往遠離功名世俗而逍遙超脫的生活,魏晉時期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受到追捧,唐宋時期白居易提出“中隱”的生活觀,蘇軾以清歡平淡的生活意趣在逆境中安頓身心,對生活應持一種什么樣的心態與心境、什么是有品位與格調的生活,是生活美學的終極奧義。對于生活的美之體悟,還是從中國古典去探索生活的美學真諦。
1.1.1 儒行
在儒家典籍中,“美”字一有官感能力上的身心愉悅,如“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二則是“善”,如“里仁為美”。儒家中的美與善是同義的,“美”字同時也可訓為“善”,這種認識基于它對于人類本性最為清醒的認識,在感官愉悅之后,其實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滿足,既“樂其欲”,也“樂其道”,怡然自得的感官和理性方式是儒家仁愛美的深刻理解。
1.1.2 道化
道家推崇“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道與藝是最好的結合。例如庖丁解牛,對于由繁入簡的審美角度,這種簡并不是簡單,而是利用所擁有的經驗進行抽絲剝繭的行為。照此而論,道家的道指向了一種人們的“生活方式”。儒家所要強調的是對于情感美德的審美,多了些自我束縛,道家則是沖破了這樣的狹隘,是一種精神的超脫自由,與美和審美藝術的實質更近。
1.1.3 禪悟
禪是來自最深遠的美學體系之一,中國的山水畫、日本的茶道與花藝,禪的悟道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本身,這樣的它即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是由“落葉滿空山”到“空山無人”再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樣從遁入、張力到釋然,和環境相融,并超越界限。
1.2 產品設計中的生活美學浮現
人人都對于美有著強烈的向往,“生活美學”認定“審美即生活”,“藝術生活化”變得逐漸熱烈了起來,回到普通民眾的模式中去發展。生活美學即是一種對于美學回歸現實的轉向,從感性出發來理解和分析其美的感受,是生活與審美這一動作的理論融合。在生活美學的指導下,產品的設計也開始凸顯出生活的質感和美感,強調產品功能和外觀形式之間的共生,在工具理性和人性情感之間協調。現代生活在逐漸與美學相融入,產品設計美學出現了多個分支,極簡主義和浮華主義并存,一些僅僅存在于貴族中的美學理念在尋常百姓的家居產品中也得到體現。實際上產品設計美學也經歷了理念的變遷,從英國“工藝美術運動”強調對美觀性和使用功能性上的雙重考量,到法國主張的“裝飾藝術運動”對機械之美的應用的青睞,再到“現代主義運動”的產生,工業設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設計的美學“好用”這樣的概念并不僅僅是在功能上,好字也包含了深刻的精神層面的寓意。
臺北生活道具店“小器”是一家專注于生活細節的小店,經營范圍分為餐飲、生活器具及藝廊,暖白燈光、白墻,加上常見的陳列物品,店內食用器皿多是以素雅形式為主,顏色、質地、紋理多方面地與自然之美融入,青綠色的淺盤在不同的菜肴擺放時,展現出然的芬芳。生活其實就是很簡單的衣食住行,在其中發現美,將美的元素展現得更突出,體現對生活美學中“本質直觀”的感性應用。
2 工業產品與生活美學的應用
生活具有3種價值,即生理價值、情感價值及文化價值,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典生活美學透露出的是從“性”到“情”再到“文”的生活價值。
2.1 文化價值的提煉
工業產品趨同化的背景下,文化是最具辨識度的元素,中國文化中琴、棋、書、畫、詩、書、印或者古典的文化積淀,園林之美、茶藝之美、宮殿之美都是我們的產品區別于其他國家的精髓所在。文化精髓的提煉則是產品設計的關鍵,透過改造與轉化,將不同的文化形式以工業設計手法表現出來。如故宮博院生產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字體的細節上模仿了康熙的御批手跡,文化與現代的碰撞相得益彰。
2.2 自然原型的運用
道家的生活美學思想推崇“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道與藝是最好的結合。萬物始于自然,那么設計也無法例外。一切自然中的事物都可以成為自然原型,花鳥魚蟲、綠草樹蔭,這些自然原型只有在個體經驗和歷史積淀的基礎之上,通過自身的思維方式加以個人色彩的塑造與美化,才能拔高到美學感受層面上。如晶雕作品八駿騰達:飛騰的鬃毛,昂揚的頭顱,帶有云霧感覺的白色鋪陳,渲染了這樣奔騰的氣氛,和中國人的飛黃騰達相得益彰。有直接造型的應用,如清宮娃娃造型,將清朝宮廷里的小太監進行了可愛化的造型設計,但對其形象進行了改進,和之前的深宮太監嚴肅的印象形成反差。還有來源于生活中的造型的應用,如丹頂鶴雨傘架,利用線條之間的排列空隙來放置雨傘,黑色的線條又十分富有現代感,晴天時也可以作為一個優美的裝飾藝術。
2.3 現有物品的改造
在資源緊缺的當下,對于物體進行改造,和產品的原型融合搭配,凸顯可持續的設計理念,通過創意改造,比大批量生產的工業設計也更有生活的味道。美國設計師Kim Markel發現舊眼鏡、午餐托盤和飲料瓶組合在一起,竟是一種絕佳的設計材料,通過砂紙打磨、拋光、半透明化處理的手法,設計出透明系列的產品Glow。給人以有機的、手工制作的感覺,鮮艷的顏色更是美不勝收。這一設計也體現出設計師的環境責任感。香港的工作室kacama design lab注意到廢棄的家用電器中的電線的塑料套管被白白浪費了,為此他們利用風扇罩、回收的電線、廢舊運貨箱子上的板條制成了這款凳子。紐約nikolas gregory工作室的凳子原料是造紙廠的廢紙屑,加上特種紙、慢干膠,制作過程花費除了人工勞務費,幾乎為0。臺灣和碩設計生產的card board設計拼裝玩具木馬、牛仔帽及手槍的紙殼玩具,喚起了人們對于廢物利用的訊息。運動品牌耐克推出一種全新材料——Flyleather,通過回收傳統皮革制造過程中廢棄量高達30%的天然牛皮,看上去、摸起來就和真實的皮革一模一樣,新材料的完成形態是卷狀的,因此切割起來比傳統皮革產生更少的廢料。
2.4 創新技術應用
科技之美不同于生活之美,但是與生活美密切相關,科技美為生活美提供技術支持和可靠保證,利用科技的力量來加強生活美學的感官體驗。創新技術運用是在工業產品中滲透人本思想,所有的設計理念為人們的生活服務。2018年國際工業設計周就貢獻了大量的設計+科技的創新設計理念,讓生活更美好。事實上,如今我們的生活中無不滲透著科技帶來的便利,小小的音箱很神奇,可以點歌曲,智能機器人、智能手表、智能快速解凍菜板、智能醫療器具越來越多。其實本質上也凸顯出工業產品設計需求的轉變,過去工廠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消費者就消費什么樣的產品;而現在消費者需要決定了設計的傾向。在審美泛化的趨勢下,大眾審美越來越多元化,每個人的生活需求也不盡相同,未來的設計中滿足人們生活,契合人們審美觀念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工業設計需利用優秀且先進的科學技術,帶給人視覺及精神上的美學體驗,才是工業產品未來發展的最佳方向。
3 結語
綜上,生活美學是未來優質藝術發展的極大可能,藝術欣賞和吸收已經不再是精英層級的專利,傳統美學的趣味分層,對于雅俗藝術審美的分化,大眾審美泛化將逐漸成為未來趨勢。現如今,這種趨勢帶動了越來多的普通民眾參與到文化建設的創作中來,這將極大地豐富產品的美學內涵。文章探討了生活美學的理念,從中國古典文化中吸收了一些經驗,并針對工業產品設計的生活美學展開了探討。生活美學,逐漸融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之中,工業產品的發展將伴隨著美學發展的方向——生活美學而繼續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劉千業.藝術設計之美與技術美的內涵差異[J].西部皮革,2016,38(22):50.
[2] 趙君儀.虛擬工業設計及其美學特性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7):128.
[3] 孔梅,楊文婷.日本工業設計中“禪的美學”[J].科技展望,2015,25(3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