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歆彧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護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中職護理專業學生素質普遍較低。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加強對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成為了重中之重的任務。
【關鍵詞】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6--02
隨著社會發展及醫療護理模式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身體健康,更要求有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社會需要理論知識過硬與操作技能過強的護理人才。而這,首先要依賴于良好的責任意識。當代中職護理專業學生,普遍責任意識較弱。本文就針對如何培養其責任意識進行探究:
一.中職護理專業學生責任意識缺乏的原因
(一)生源質量明顯下降 中職院校招收的學生一般是普高分數線以下的學生,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中職院校學生的基礎素質普遍較差;再加之部分學生報考是為了遵從父母的意愿;還有部分學生則是因為成績較差而做的無奈之選。以上原因均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缺乏對職業的尊崇感。
(二)獨生子女較多 中職院校招收的學生年齡普遍在15-16歲之間,且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使得招收的學生中,獨生子女的數量較多,加之經濟水平的提升,父母溺愛,使得大多數學生的自我意識較強,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意識,自律性不好,對職業的信念不堅定,且心理脆弱,不易管理。
(三)教學模式局限 在理論教學中,一般的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而在技能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往往是主動與被動的關系,教師負責說和做,學生只負責看和聽,隨后再等待教師分配任務,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覺得自己不是課堂的主角,也根本不需要參與其中,再加之課堂時間有限,使得在教師示教后,每位學生也只能進行2次不到的練習。以上兩種教學模式均導致學生喪失了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四)理論知識與臨床脫離 中職護理專業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往往來源于書本且局限于書本,內容較為枯燥乏味,且由于中職院校往往以學生執業考試的通過率來衡量護理教育的質量,導致教師將教學重心過分地集中于書本卻忽略了臨床上最真實的病例與最有用,最前沿的醫學知識,這些因素均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與臨床相脫離,使得在校學習的知識與臨床要用的知識不相接軌,直接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且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的科目雖多,但卻未涉及到一些如禮儀與溝通等較為實用且貼近生活的科目,同時,也從未接觸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使得其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
(五)職業規范缺乏 在技能教學中,往往缺乏相應的職業規范。目前的高職院校醫學生的臨床實踐往往停留在技能教學和知識層面,對醫學生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的培養不重視[1]。
(六)見習與實習機制不完善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學校往往只安排1次見習和1次實習,分別為于第一學年末與第三學年,且時間分為1個月和8個月,見習和實習時間本就不充分,再加之大部分中職院校缺乏相應的見習和實習管理機制,使得學生在見習時往往只局限于看,而在實習時則更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重新學習,從而導致見習和實習質量大打折扣,更不可能很好地融入真正的醫療環境中。
二.護生責任意識培養的途徑
(一)加強校園護理專業文化建設 加強校園護理專業文化建設,如在課余可舉行5.12護士節晚會,護理禮儀之星大賽,護理技能大賽,趣味技能大賽等與專業相關的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也可在學校營造出良好的護理專業氛圍,有助于學生職業觀念的培養與責任意識的建立。
(二)樹立團隊觀念 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觀念以及團隊的合作意識,如可以在班團課中可進行以“團隊”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培養推己及人的意識。且教師在管理學生時,也應注重對其組織性與紀律性的培養。
(三)轉變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首先應變換地位,即要做到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如在理論教學中可以由老師講變為老師問。而在技能教學中,對于部分較為簡單的操作,可以將原先由教師進行講與做,轉變為教師先為學生提供病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病例進行討論并引出相應的操作,隨后再觀看標準的操作視頻,由小組成員分別進行操作并將操作視頻錄制下來,再通過將錄制的視頻與標準操作視頻進行對比與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不足,最后再由教師進行規范的示教與講解。教學模式的轉變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更有利于對其責任意識的培養。
(四)豐富理論教學內容 對書本的理論知識進行篩選與重組,剔除其中落后的無用的知識,加入真實的臨床病例與相關的法律法規,介紹醫患關系與患者不斷增強的維權意識以及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在教學中,加入《護理倫理學》《護理禮儀》《護理溝通》等較為實用的科目的學習。
(五)建立職業規范 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就體現在其平時的舉手投足,言語態度上[2]。所以在技能教學中,應給學生建立一定的規范。如在進行技能操作前學生應將衣帽鞋穿戴整齊并洗手,戴口罩,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操作時應嚴謹認真,動作輕柔,與病人溝通時語言溫和,尊重病人,全程注意保護病人隱私,并注重病人的反饋信息,操作后應為病人安置好體位,并詢問其需求,用物處置符合規范,在細節中凹陷職業規范,培養其責任意識。同時,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在教學中也應當做到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樹立作為一名專業的護理人員所應該具備的職業風貌。
(六)在技能教學中創設真實的臨床情境 技能教學時,首先應創建與醫院病房相近的模擬病房,操作時所使用的醫療護理器械也盡可能貼近臨床。且對于部分操作,如口腔護理,測量生命體征等,在病房及用物達到醫院管理規范,且學生自愿的前提下,可進行真人操作,在操作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扮演真實情境中不同的角色,如病人,家屬,護士等,再以情景劇的方式展現操作過程,力求盡可能還原在技能操作時真實的臨床情境。但需注意在真人操作前應讓學生在模型上反復練習至操作熟練,同時教師也應做好意外的防范措施以確保學生的安全。
(七)完善見習與實習機制 在課程安排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延長見習與實習的時間。且在此前,應先對學生進行系統化的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培訓,從而使其可以更快地適應真實的醫療環境。
加強對護生責任意識的培養不僅可優化學校的管理,提升教學質量;還可減少醫患糾紛,營造和諧的醫療氛圍;同時也能滿足護士自我實現的需要,利于培養崇高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曾亮.以醫德形成為導向的醫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青年與社會,2014(7):281-282.
黃華春.從護理滿意度探討中專護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J].當代護士,2016(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