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廖梅淮 李巧偉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查閱針對叫賣調的起源及大致發展脈絡,歷時三個月的田野調查,運用“口述史”的方式梳理了衡陽本地叫賣調及外來叫賣調,并進行整理與研究,發現其節奏、歌詞、旋律朗朗上口,簡潔明了的特征,總結出在時代變遷與外來文化沖擊下,傳統叫賣調逐漸衰落式微,亟待得到保護及傳承。
關鍵詞:叫賣調? ?衡陽市? ?傳統民間音樂?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05-0029-03
一、衡陽叫賣調的歷史流變與現今傳承
(一)衡陽叫賣調的歷史流變
叫賣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屈原《天問》中對于人世現象的描繪:“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后何喜?”一句,講的是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在鋪肆賣東西,將刀敲得咚咚響以吸引顧客。至唐朝,據唐朝元稹《估客樂》所描述:“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迎客兼說客,多財為勢傾。”在唐朝,長安城內的東市西市里的商販聞聽客人到來,依次迎接客人,爭相說服客人購買自己的產品,描繪了商販們通過口頭叫賣來招攬生意的場面。宋代,伴隨著市民階層的壯大,商品流通繁盛,叫賣調也進入鼎盛時期,《武林舊事》有言:“叫聲,自京師起撰。因市井諸色歌吟、賣物之聲,采合宮調而成也。”講述叫賣調在市井發展繁榮,各類貨物都采用此方法推銷,成為風靡一時的“廣告手段”。
叫賣調具體何時傳到衡陽據街頭商販口述暫時無法考證。隨著商品流通,各種極具特色的叫賣調也漸漸流傳開來,并在衡陽受到了商販們的歡迎,大家紛紛效仿,開始使用這個最簡單、便利有效的“廣告手段”。衡陽地區有著獨特的方言,特點為音調高吭、嘹亮,字頭較重,習慣于每句話后加襯詞:啦、咯、噻,嘞等。這些特點很好的融合在衡陽叫賣調中,很好地反映了當地的生活特色,與其社會歷史、自然習慣息息相關,是衡陽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衡陽叫賣調應運而生,有著很強的地域性風格特征,擁有獨特的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和藝術價值,極具魅力。
(二)衡陽叫賣調的現今傳承
在歷時三個月的社會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叫賣調的如今狀況。據街頭商販口述,叫賣調是多久流傳到衡陽并在衡陽興起的,暫時無法考證,只知道是先輩流傳下來的。在鄉鎮一般在固定的日子趕集會有商販叫賣,出售自己的商品(調查的實例有:在衡陽縣渣江鎮,每年的二月初八趕大集,又稱趕八,之后每隔十天趕戶,一般是八場左右);而在城鎮現在一般是走街串巷的小販較多,大都是售賣小吃,零瑣的小玩意兒等(調查實例:在衡陽縣西渡鎮的街頭小巷的“阿婆茶葉蛋叫賣調”)。
在市區以及新開發的繁華地段早已罕聞街頭叫賣聲音,這些行將遠去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文化和記憶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鋪天蓋地的LED廣告、街頭的傳單以及喇叭里固定單調的廣告詞。雖然說現在的街頭廣播廣告可以說是叫賣調的“后世”,但早已遺失屬于這個城市的地域性風格特征,缺少獨特的地方特色。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取之精華、去其糟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從而避免有關傳統文化的逐漸流逝,有效防止了在現代科技影響下的“千篇一律”。
在其他地區已經有將叫賣調與其他元素相結合的先例,在極限挑戰中黃渤所唱的一首《磨刀老頭》就大受歡迎,歌曲中直接將叫賣調填上“磨剪子來熗菜刀……不管生活變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還得磨,別看我已經有六十多,我還必須每天去吆喝”,原汁原味的曲調與現代故事音樂文化的碰撞結合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衡陽近年來旅游業發展蓬勃,但對外宣傳時缺少對于音樂文化領域的運用,特別是對于當地特色民間音樂的宣傳過少,而這些嶄新的別的地區的發展實例是衡陽叫賣調現今傳承的最好示例。
二、衡陽叫賣調的音樂特征
通過三個月的田野調查、問卷調查以及實地走訪等得到了許多原始素材,通過音樂分析法對這些材料和錄制的音頻、視頻等進行分析,我們對其旋律形態、調式調性、音樂風格、語言特色、地域風格等進行分析。衡陽地區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積淀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如“山歌之鄉”的衡山、衡南。其地區有獨特的衡陽方言,特點是音調高吭、嘹亮,字頭較重,習慣于每句話后加襯詞:啦、咯、噻,嘞等,這些在叫賣調中也有得到體現。
在旋律形態上,其旋律線條簡單、易于上口;在節奏形態上無固定節奏,帶有一定的即興性,以“甜酒”叫賣調為例。
這首“甜酒叫賣調”采集于衡陽市蒸湘區老城區街頭,節奏特征為一拍一個字,一字一音;速度緩慢,通常最后一個襯字綿延不絕,漸漸消失,最后一個字通常與襯字連在一起,以喊代唱。結構通常不太完整,沒有明顯的終止感,便于往返交替叫賣。甜酒叫賣通常只有一人聲叫賣并無其它聲音輔助。
說起在衡陽的叫賣調,我們這代人的心中都必定會想起磨剪子嗆菜刀。多年以前,“磨剪子戧菜刀”的手藝人時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大街小巷都能聽到那拖著長音的吆喝聲且深深的印在人們腦海里,而且這一首叫賣調也不僅僅限于衡陽,也流傳在我國其他地區,它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經典得令人無法忘懷。
這首“磨剪子戧菜刀”叫賣調,曲調風格特征與“甜酒叫賣調”相似:一拍一個字,一字一音。但除了一人聲叫賣外,還會用剪子或菜刀此類相互碰撞、摩擦的聲音用以“伴奏”。因為叫賣歌詞的原因,“磨剪子嗆菜刀的”速度會較“甜酒調”慢,所以速度比較自由,總的來說,叫賣調的速度是比較自由的。
歌詞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用最簡單的詞語形容自己的產品用以吸引顧客,且不存在過多的“商業包裝”,容易得到人民的認可。如賣甜酒的商販會說是“老缽子”、收廢品的商販會直接說“收廢品嘞,收紙皮子,舊手機,電冰箱……”等,直接了當。當地百姓在有需求時會以相同的曲調改變歌詞應和賣家,賣家就會挑擔至買家跟前進行交易。叫賣產品多為日常消耗品,與人們的需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且多為老少皆宜。同時,“叫賣”的交易方式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之一,與老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老面饅頭”則是衡陽異地叫賣調的一位“大咖”,不得不說我們去過的很多地方都還存在,如長沙、常德等,我們的調查對象自稱祖籍河南,在衡陽叫賣饅頭多年,雖然基本的叫賣詞未改變,但是語調已被衡陽話同化了。他們的叫賣詞如今是這樣的:“饅頭,老面饅頭嘞……”。神奇之處在于他們自己都并未發覺,他們的叫賣詞中已然加入了衡陽百姓們的口頭襯詞。
像這樣傳入衡陽的外地叫賣調還有很多,都徹底融入進了衡陽人民的生活,并且伴隨著帶有其地區特色的手藝、美食特色等在這里生根發芽,讓衡陽老百姓們對這些地區有所了解并產生好奇、向往之心。
三、衡陽叫賣調的人文價值
(一)理論價值
從人文價值的角度上來說,叫賣調是小商小販為招徠顧客,吸引游客而演唱的小調,衡陽地區的叫賣調有著很強的地域性風格特征,擁有獨特的地方民族民間音樂特色和藝術價值,風格性很強,獨具魅力,可以反映當地的社會歷史、民俗生活和商販文化,對于推動衡陽特色旅游業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保護當地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于衡陽地區叫賣調的研究和調查,保存和進一步揭示擴充湖湘文化的內容。
“繼承歷史文脈,弘揚傳統文化”是近年來我國文化發展的重點目標。黨的十九大更是把文化自信這一重大命題作為一個獨立篇章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有對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自信才能在文化領域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我們應積極響召國家號召,為傳統文化的研究與保護添上一筆。
(二)實際應用價值
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蓬勃發展,四十年來為國民帶來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帶動了中國服務行業、中國經濟向前發展。在百科里,旅游業被解釋為——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人民招攬、接待游客、為其提供交通、瀏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而衡陽如何吸引游客,這六個環節都尤為重要。
衡陽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秀麗的景色加上通達的交通,旅游業發展蓬勃,但對外宣傳模式單一,形式內容僵化,幾乎都是佛教、道教文化的宣揚,缺少對于音樂文化領域的運用,特別是對于當地特色民間音樂。衡陽游客按旅游形式可分兩種,跟團和自助游,按旅游目的又可以分成兩種,燒香加瀏覽風景和瀏覽風景。顯然這種較為單調的內容,讓游客們“一眼看透”,沒有意猶未盡的感受,損失了大批的無宗教信仰以及距離較遠的游客。
或許以后我們可以看到:類似于“賣甜酒嘞……”悠揚的廣告宣傳片開頭帶人們走進衡陽當地居民的生活,引導人們貼近我們衡陽原生態的旅游。在這里游玩之余,會發現景點中有小商販依舊用淳樸的叫賣調向游客售賣衡陽特色產品,以及在衡陽的街頭,商店音響放著包含著衡陽歷史文化的叫賣調及其它民族特色歌曲。
經過調查,其實大多數商主們依然用著叫賣調兜售商品,希望有一天他們的“賣甜酒”的音調可以到城市中間去,讓更多人知道,從而傳承,讓家鄉的韻味源遠流長,而不僅僅是讓這淳樸的聲音在這幾十年的小巷中吸引著我們,然后慢慢消逝。
參考文獻:
[1]伊永文.清代北京的飲食與叫賣——商業文化摭拾之四[J].商業研究,1990,(08).
[2]戴金來.民間“叫賣調”的傳承及音樂元素的探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4年.
[3]張玄.論傳統叫賣調藝術存續中的音樂符號重構[J].音樂藝術,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