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云
摘要:中職生素質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對學生健全發展及提高綜合素質有促進作用。競爭激烈的社會背景下,中職生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及專業能力,加強自身審美能力及創造力,提高自身注意力、意志力,為自身更好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文章對音樂教育對中職生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的影響分析,旨在使中職院校及學生了解音樂教育重要性,促進其合理發展。
關鍵詞:音樂教育;中職學生;審美能力;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5-0239-02
一、前言
素質教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經教育激發學生潛能,讓中職生成為有價值的人才,為進入社會奠定基礎。音樂教育具有其自身特點,有利于中職生提高自身審美能力及創新能力,健全人格,促進自身全面發展。音樂教育對中職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注意力等都有促進作用,本文從音樂對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的影響詳細分析。
二、音樂教育對中職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思維
音樂審美能力屬于心理能力一種,其在審美活動中認知、感受并體驗審美對象。審美將感性及理性結合起來,統一有意識和無意識將其融會貫通,屬于人的獨特能力,包括感知、想象、理解、創造及體驗能力。音樂審美是發現美的過程,屬審美發生機制,它不僅是對美的接受,也是對美的主動架構,形成意象。因此,培養中職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應培養其感知力、想象力及理解能力。
(一)感知力培養
以聽覺體驗為基礎,體驗中訓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通過對節奏響應及起伏旋律的感知,把行為、思維統一結合。音樂審美教育中,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模式,體驗律動旋律,將音樂運動模式及結構轉化內化,成為學生自身認知、習慣、對類似事物有敏銳直覺感受力、了解審美的關鍵。因此,應下意識引導學生分析音樂形式,培養審美能力:
理論上,通過系統的學習了解音樂特征;此外,引導學生從聲音中感受音樂特有形式,注重對學生差異化教學,發揮先天優勢,加強審美訓練,讓學生有敏銳的聽覺,把握音樂形式及本質,豐富感覺。審美感知中,最好結合中職生情趣及審美特點,建構審美意象。
(二)想象能力培養
想象是音樂藝術的源泉,培養中職生音樂想象力,應在感知經驗上,以音響一音像變化開展教育。充分發揮自由性及情感性。自由性上,通過不同的生活、文化等,學生形成自己的音樂審美現象,聽同樣的作品,不同學生審美現象不同。對應表情、不具備語言符號能力屬于音樂藝術表現的特征,其為學生審美欣賞提供充足自由空間。情感性上,豐富情感是想象的源泉,審美情感升華激發學生想象創造。美學上,音樂作品需將環節具體化,以學生感知、經驗及理解填充作品自由空白,發揮想象力,傾聽內心感情。對中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是審美意象形成過程,通過信息形式,融入到大腦中,作為內在表象,在學生有豐富內在表象后,其發現美和想象美的能力也就大大增強。因此,音樂審美活動屬于一種有效教學手段,可增加學生想象力及提高精神境界。
(三)理解能力培養
審美理解可靠后期接受文化熏陶教育來培養。音樂審美理解將學生對音樂的初級感性,進一步走向感性和理性結合,由音響快感向審美過度,將理性融入對樂曲的抽象判斷中,讓學生深刻欣賞音樂,提高審美領悟能力。因此,音樂審美理解不僅是對事物的科學分析,更是對音樂的接受、情感的把握。音樂理解上,需教育者對自然及音樂有感性接觸認識,學生自身有扎實的知識基礎,對民族及歷史音樂有深刻認識,能讀懂不同音樂中的語言,按照自身體驗情感模式,對音樂分類理解,深刻改造自身情感及思維方式。因此,需加強學生審美敏感性,將表象擴展及轉換,向多元強化,把握結構,結合心理因素,持續發展,提升學生美丑辨別能力,由點及面,增加領悟美的直覺感知。
三、音樂教育對中職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思維
音樂審美可放松學生心情,消除學習緊張情緒,為創造想象奠定基礎。聯想及想象組成音樂體驗內容,優秀樂曲欣賞上,作曲家有新穎的動機,經音樂形象、邏輯及情感想象表達,完成創作,在樂曲背后,是作曲家潛在意識的表達,要求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聯想意境,領悟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內容。
音樂學習自身就是想象力和聯想力落實的過程,音樂欣賞乃至創作、表演,都表現出創造的元素,對中職學生創造力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學生接受音樂教育,自身將音樂熏陶內化,無形中開發自身創造性思維,以趣味性內容展示出來,彰顯審美者實踐性、創造性主體地位。
四、音樂教育培養中職生審美能力及創造力的途徑探索
(一)音樂教育選材
中職生精力旺盛,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可在音樂欣賞課中,為學生設置喜歡的元素,將時間更多的放在學生的自由學習、互動學習上。教師在選材上,分析流行音樂及中職生特點,選擇中職生喜聞樂見的潮流音樂作為素材,呈現出更好的音樂課堂,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狀態,讓其主動投入學習,培養其審美能力。
(二)開展多樣化教學
中職音樂教學,教師可結合音樂學習特點,分析學生身心發展,以合適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動畫結合法開展教學,多種教學方式結合,提高教學效率。例如,欣賞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時,教師先播放樂曲,學生跟隨音樂旋律,閉上眼睛,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傾聽過后,將學生分為4-6人組,對“你體會的樂曲背景”展開激烈討論,再對學生按組別提問“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主動思考作答后,教師播放該樂曲的演奏表演視頻,播放互聯網上對該樂曲的審美分析視頻,學生將自身審美理解和視頻中專業人員審美比對,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同時對樂曲欣賞有更深層次認知,自身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達到能針對不同的樂曲提出創造性分析的效果。
(三)發掘音樂要素
音樂自身具備節奏及和聲,此外,還需具備速度、力量等內容,為使中職生掌握音樂審美能力要求,不能單純欣賞樂曲,應融入音樂性,關注教學方式。例如,音樂速度可幫助學生加入到律動中,體會快、慢的樂曲變化,學生通過敲擊身旁發聲物品,全身心參與到音樂中,體會到音樂藝術魅力及精髓,有良好的審美體驗。
(四)教學過程設計
審美是學生對美的感受,音樂欣賞中,教師不應過分強調作品歷史意義,需借助靈活教學設計,以生動語言創設教學氛圍,幫助學生體會音樂背景知識,更好感受音樂表達的藝術性特征。應發揮音樂要素價值、掌握作品藝術,應用要素、掌握作品藝術特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如,在《青藏高原》的學習上,教師引導學生,以生動的語言描述“廣袤無垠”的草原,“蔚藍”的天空,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描述景物、描述情景,領悟音樂的意境。再借助音像的感知,學生有良好情感體驗,感悟到特殊的音樂美。
(五)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教師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具備指導作用,需提高自身藝術修養和專業教學能力,樹立良好職業道德,貫徹敬業精神,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表現,鼓勵學生持續學習。教師應將自身信仰朝對美的向往轉變,認識到個體目標和群體目標的關系,將兩者結合起來,對教學技法精心鉆研,合理安排課堂內容,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在實現群體目標的同時,也實現了自我目標和價值。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教師應了解音樂對審美能力與創造力的實際意義和重要影響,以多樣化音樂教學慰藉學生心靈,以音樂欣賞的方式,提高學生實際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此外,應明確技能技巧對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性,認識到自身責任及義務,通過有效的音樂教學措施,幫助學生提升個人綜合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