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錦賢
【摘要】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如何增強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課堂趣味性,以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的行為素質,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為每位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趣味教學;情境教學
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個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它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與文化軟實力。小學是人生成長和學習的黃金階段,在這一階段,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正是這樣一門具有教育實踐意義的課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在課程中不斷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社會實踐能力。情境教學法是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將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品德與社會科學課程中,不但能夠提高學生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興趣,而且能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的重要原則
(一)現實性
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圍繞學生實際情況和周圍生活來開展課堂教學,這樣更容易引發學生的上課興趣,增強學生積極性,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真實的現實情境,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趣味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內容枯燥乏味,一味簡單地講授課本教材,而不深入地挖掘反思,很容易打消學生上課的積極性。表面的內容會使學生感覺與自己的生活相差甚遠,實際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這就需要教師增強課堂趣味性,了解學生的生活及愛好,提出趣味性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性,在講解課本的同時更深層次地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掌握不斷自我反思,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做一個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國家的人。
(三)開放性
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育,以往乏味的教學方式反而會降低課堂效率,達不到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更應該推陳出新,留出適當的課堂時間給學生自由發揮,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趣味情境教學的應用
(一)在社會實踐中體驗生活情境
《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應源于實踐,要求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反復強調實踐的意義。通過社會實踐,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激發興趣,主動去尋求知識答案,更真實地感受課本知識,也更容易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只有在生活實踐中深刻體會,學習才會變得更有意義。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的“祖國就像一幅畫”一課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野外郊游,體驗祖國的大好河山,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真實地了解接觸大自然,比在課本中看到的想到的更貼切,更生動形象。在郊游過程中,教師也可對大自然中的各種植物進行講解(名稱、形狀、習性、喜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也可通過郊游,對學生宣傳環保意識,探討如何保護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二)角色扮演提升課堂趣味
小學生普遍有愛模仿的特點。枯燥的“一言堂”式教學顯然不符合現代教學方式。教師要根據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好奇、愛模仿的特點來設置教學環節。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我的角色與責任”一課中,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責任”這個詞眼,如何體驗社會中各種職業的基本職責與工作的辛苦,“角色扮演”無疑是最好的體驗。教師可安排學生對自己家長的職業,或者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來進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醫生如何為了救治病人加班到深夜,三餐不定;扮演教師為了學生的成績,在課堂上講課說得口干舌燥,晚上回家加班給學生批改作業;扮演環衛工,在凌晨三四點就要早起清掃街道,給我們帶來干凈的街道環境。體驗不同職業的辛苦,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以及從小尊重各種從業者。在角色扮演結束后,小觀眾們也可提出自己的問題或疑惑,全班來共同探討解答。
(三)實踐調研探究分析生活情境
調研活動要求學生要有較高的專注度和嚴謹的工作態度,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這都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實踐調研探究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當中來,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成長的快樂與煩惱”一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如何正確面對生活中的逆境與挫折,學會自我疏通排解。在這一章節,教師可先讓學生自由發言,在生活中有什么困難或煩擾,帶動全班學生一起想辦法,最后由教師做總結。對于比較隱私的問題,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日記作業,讓學生以日記作業的方式交給教師,在課下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單獨溝通疏導,教會學生自我排解,自我解壓,面對困難要有勇氣,有恒心。
(四)多媒體設備運用到品德與社會學科中來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也是激發學生上課興趣的一種方式,它的直觀性特點越來越受到廣大青年教師的喜愛與信賴。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獨具魅力的中國文化”一課中,學生由于年齡原因,對中國文化的魅力體會并不深,也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和國粹,對于中國歷史文化、漢字的起源了解也不多。如何向學生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只靠教師口頭描述與講解是十分枯燥的,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并沒有身臨其境的感觸。多媒體技術在這當中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以視頻或者圖片的形式最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獨特的國粹經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三、總結
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課程可以成功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良好的個人品質,這些將追隨學生的一生,關系到學生以后進入社會與他人的相處方式,也關系到家庭的和睦,對國家、對社會乃至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優秀的品德與社會教師應摒棄陳舊乏味的教學方式,推陳出新,增強課堂趣味性,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更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劉磊.生活情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5(24):127.
[2]楊祥靜.生活情境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6(0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