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摘要】2016 年教育部提出了要積極運用STEM教育等新教育,讓教育教學更加具有吸引力,這是一個發展的趨勢。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啟蒙課,為了讓學生對信息技術產生興趣并學習,為之后高階段的信息技術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將兩者相結合,探索STEM教育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
【關鍵詞】STEM教育 小學信息技術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0-0150-02
引言
最先開始運用STEM 教育是美國,也不過短短十余年歷史,而我國的STEM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新教育模式的開發,很多的教育學者對STEM教育開始了研究。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運用STEM教育模式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STEM教育的概念
STEM教育是由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四門學科的首字母組成的[1]。科學是指經歷長時間的積累和沉淀的知識,是形成新知識的探索的階段,表現了探索和探究的精神意義[1]。技術是指人們為了生存目的和實現各個目標時因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手段、方法[1]。工程是指人類的實踐過程,包括成立、建設、改變世界上的物質為目的的活動。但STEM教育并不是將這四個簡單地加在一起,而是將這四種學科融匯在一起,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將它們的優勢聚在一起的綜合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的能力和素質,從而培養高質量的創新人才。
二、STEM教育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
(一)學科整合
STEM教育和我國的基礎教育完全不同,STEM教育更注重各個學科的融合。STEM教育的實質是讓學生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其中會運用到很多的知識和方法,學生能夠從中獲益。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在授課之前,應該先對教授的具體內容運用STEM理念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搭建一個多學科相融合的平臺,才能更好的運用STEM教育。
(二)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有目的、有系統地將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大綱相結合起來。在進行課程設計時,可以分為兩個方法,一個是以“學習者”為導向,另一個就是以“生活”為導向。以“學習者”為導向的方法,就是課前教師根據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上。這樣的課堂以學生的興趣為主,由學生自主探索完成。學生從自己的興趣點學得了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以《PPT演示》為例,在教授該課程時,不要著急講技術。讓學生以“我愛我班級”作為主題,進行課程設計。首先,學生要根據主題和作品要求總體設計框架,然后收集素材,如照片、視頻、音頻、相應的演講內容等。在課堂上制作自己的PPT作品,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運用各種方式進行解決,然后以完成自己的作品。逐步完善調整作品,最終最好能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最后,學生在完成作品后,要上交作品設計所需要的資料,包括各種素材、最后的作品、制作的目的和邏輯思路等,進行小小的展評活動。學生在自主完成作品的過程中,不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鍛煉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生不僅學會了運用所應掌握的技術,也鍛煉了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了創新能力,提升了藝術素養。在這個課程設計的課堂中,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從技術、工程方面來思考問題并解決。
(三)評價體系
在STEM教育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評價和交流溝通。可以采用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等形式。只有通過評價,才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同學的差距,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改正自己的不足,取其他同學所長補自己所短,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通過交流和溝通,能夠讓學生合作討論,進行思想的碰撞,最終共同進步。可以讓學生來分享自己在做課程設計的思路和邏輯,其他同學可以提出建議或問題,最終對作品進行評價。這種方式,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汲取他人之長。在共同討論之下優化設計,最終學生們共同進步。
除了對最后作品的評價,教師還應對學生在課堂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多維度評價,將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表現都進行評價,將學生今天、明天的表現都進行評價。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是動態的,相應對學生的評價也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應該是動態的,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助于教師更加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結束語
STEM教育還是在一個探索階段,還需要多摸索探究。將STEM教育運用到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中,有利于該學科的教學質量的增強。保證了學生在學到知識點的同時工程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任海燕.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對學生的多元評價[J].祖國(教育版),2013(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