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和要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本學科評價方式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通過課堂評價、階段評價、學期綜合評價三個層面,多維度、多層次地開展學科評價,能很好地助力課堂教學實效,達到學科培養目標。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4-00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4.049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如果把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比作一個地球,那么評價目標或許可以稱作撬動這個地球的支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課程評價目的中強調:“本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激勵每一個兒童的發展,促進每個兒童的品德發展與生活能力提升。”在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發展的學生,評價應從發展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未來。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德育過程中評價方式的多元性和開放性,不同的評價方式將起到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評價方式具有鮮明的年齡特征。筆者認為,評價方式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多元評價,方能全面展現學生參與學習發展能力提升的水平。
一、做好課堂評價,記錄學生發展軌跡
課堂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學實踐中,我們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價方式的評定功能、診斷反饋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合理的課堂評價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獲取知識、發展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教學的效率。做好課堂評價,能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發展的軌跡,及時做好學生課堂活動參與的評價是學科評價中重要的一環。為了做好課堂評價,筆者設計了如下評價表:見附表一
這份課堂評價表涵蓋了從課前準備到課堂表現及課堂學習結束時學生的學習收獲;充分重視活動的生成。重點考查學生在課堂中的活動參與情況:課堂專注力、課堂參與程度、與他人合作情況。全面客觀地對學生在每一堂課中的表現做出評價記錄。
課前準備情況評價的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材料的關注,良好的課前準備能使學生有更優秀的基礎認知儲備,為課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課堂專注力的評價能引導學生專注于課堂的學習活動,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活動性的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超越單一的書本知識的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的基本形式。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過程中的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所以設置課程參與程度和與他人合作情況評價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是我們教學的目標,關注學生的掌握情況既有助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策略選擇與改進,也有助于教師了解課堂教學的效果。
為了節省教師課堂評價所占用的時間,評價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用不同符號來表示:優秀★良好√需注意○一般:空格不做任何記號
根據教學常態概率,課堂中表現從優秀到一般呈紡錘形,突出和需注意的同學在一個班級中所占的比例是紡錘形的兩個尖端,對于大多數表現一般的同學評價以空格的形式進行,能節省教師課堂評價時間,在積極的表現中分出兩個等級又有助于激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抓住階段評價,小結階段學習收獲,開啟改進的契機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課程,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在于課堂,還包括兒童直接參與的各種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綜合實踐活動。課堂評價不能完全覆蓋學生在一個階段的活動表現。在評價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和提高的階段性學習情況也應兼顧這一特點。為此筆者設計了低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生階段性學習評價表,針對每位學生一階段的學習收獲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階段性的學習情況評價是考查學生一段時期來的學習狀況,筆者分上半學期和下半學期進行兩次評價。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每學期設置4至5個主題單元,每完成兩個或三個主題單元之后安排一次階段學習評價。見附表二
每位同學一份評價表,“我的活動或作品”記錄學生在主題單元學習中的活動成果(我的活動或作品),一年級學生識字寫字水平限制,筆者在使用階段評價表時由教師進行記錄。至小學二年級,學生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則學生自行記錄評價。
“我學會了…… ” 由學生自己回顧反思學到的收獲,用一兩句話表達出來,既是對單元主題內容基本知識的再次回顧和復習,也是對自己思想認識的再一次反思和提高。評價形式采用星級制進行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從不同的視角為學生的學習進行總體的評價,更為客觀、全面,同時也更具有操作性。
三、多角度描述,綜合評價,勾勒學生成長表現全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學科綜合性特點中提出: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本學科特點決定了對學生學業應進行綜合評定。
低年級學生道德與法治學業水平評定應參考日常成長記錄、階段評價;以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家長評價等多方評價為基礎,以等級和描述性評價作為學生的學業評定形式。這樣才能更全面客觀地體現學生的學業發展水平。基于這樣的理念,筆者設計了道德與法治學業綜合評價報告單對學生進行學期綜合評價。(見附表三)
依據《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出的維度目標,第一部分對學業知識、情感價值觀和行為表現方面,以教師的課堂評價表、階段評價表和學期末檢測卷中的分析為依據進行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將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以ABC等級的形式呈現,節省教師評價時間。
第二部分綜合性描述評價,通過教師、家長、同學、自己對一學期來的學習表現進行回顧和總結,促使學生全面認識自己,促進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的認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健康情感,也使教師、學生、家長能整體關注兒童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15).
[2]鄧春元.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建小學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J].科普童話·新課堂(下),2017(8).[責任編輯 谷會巧]
作者簡介:陳祺娜(1978.10— ),女,漢族,福建泉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