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琦虹
【摘要】中職數字媒體技能課程教學中對于未來職場的崗位需求、軟件運用、職業素養關注太少。基于選修課教學實踐,將數字媒體的常規課程進行延伸,引入當下流行的UI設計師的崗位,將工作技能及職業素養滲透選修課教學中,可以實現學生角色崗位化、教學實施職場化、教學評價多元化。選修課的實施對于提高學生團隊合作、自主創新、責任感、溝通合作等綜合素養,有明顯成效。
【關鍵詞】UI設計 職業滲透 數字媒體 選修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036-02
隨著互聯網及智能手機等設備的普及,UI設計師的需求開始被激活。但是,中職數媒專業人才培養相對滯后,UI設計還未納入中職課程體系中。中職數字媒體傳統教學往往始終圍繞教科書案例及考綱進行教學。單純學習相關專業軟件,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學生局限于案例灌輸,積極性不高。
中職選擇性課程改革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對人才的多元化,要求打造符合當下崗位需求,彌補常規教學中的不足。在學生自主選修條件下,對原有課程進行相應的修改與延伸是必要的。對數字媒體專業所對應的一些熱門崗位進行滲透,可以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積極面對未來職場。
一、選修課改革實踐
將UI設計師崗位滲透于中職數字媒體選修課中,將真實的UI項目引入課堂,讓學生初步了解UI設計師崗位技術與流程,可以通過真實案例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學生角色崗位化
UI設計師是一個獨特的崗位。在產品團隊前期就加入項目的規劃,涉及產品的內容、客戶定位等諸多問題,工作內容繁雜,對學生的質素要求較高。根據常規崗位的流程,根據崗位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分別擔任分析員、設計員、測試員等角色。學生的角色和具體分工如下。
負責人:統籌工作安排,監督協調各個細分崗位的進度,對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向掌舵。
分析員:分析用戶需求、用戶交互場景、競爭產品等。以設計音樂播放UI為例,分析員要對用戶群體的需求分析,了解用戶需要的歌曲信息、播放空間、操作按鈕等基本信息及功能交互。
設計員:作為選修課的技能核心,設計員要求每一位學生都需要擔任,完成所需工作量。設計的四個要素為交互對象、數據對象、事件(交互事件和異常)、動作。以音樂播放器的具體一首歌UI為基本任務要求,需要設計風格、界面的框架等,提高創新意識,提出2-3個可能出現的異常進行相應設計,鍛煉觀察預見能力。
測試員:負責對產品進行功能性對照,對實用性內部進行測試,是否和需求分析一致。這一職位可以鍛煉學生積極探索、遇事耐心的能力,善于發現問題,甚至可以提出可行建議,能夠同測試涉及到的人員進行溝通,為后期改進鋪路。
負責人、分析員、設計員、測試員分屬不同崗位,但同歸屬于UI設計師的職責范圍。不同角色可以通過團隊間的合作,鍛煉個人業務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又將整個項目高效運作水平。
2.教學內容和實施過程職場化
根據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采用UI設計選修課的校本教材。教材內容如下:UI概述、圖標設計(功能圖標、線性圖標、扁平化圖標)、設計組件、UI尺寸規范、導航布局、界面設計等項目模塊。這些內容根據從小到大,從點到面的遞進式教學實施,每一個項目的教學,均采用專業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強調職業性與實踐性。教學內容和過程設計以核心技能和素養貫穿為導向,實現職場化的真實再現。
教學過程設計具體分為5個環節。
環節1:團隊交流引主題。教師將音樂播放器界面和優秀UI上傳于教學平臺,通過優秀作品及經典商業案例的賞析,激發學生興趣。學生通過數量的積累,團隊交流后確定主題,進行相應分工。分析員分析用戶需求,分析競爭產品案例。
環節2:頭腦風暴多創意。課上,進行交流成果討論會,負責人將相應的主題確定,任務結構,分工狀況進行匯報分析,對分析員的成果進行展示,對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行預見與提出策略。教師根據自身專業能力,提出指導意見,為課堂的崗位實施鋪墊基石。
環節3:個人團隊齊發力。根據匯報后的調整,學生對所分配到的任務進行執行,在上一環節,分析員的工作任務完成。設計員需要對產品進行設計制作,提示設計規范。例如,圖像放大輪廓虛化是很多設計初期會犯的錯誤。為了防止圖像輪廓發虛,在Photoshop常規選項中勾選“將矢量與變化和像素網格對齊”,繪制的時候形狀就會自動對齊像素網格,不會形成發虛的像素。為了讓界面設計保持清晰的信息層次和協調的排版布局,對各個板塊也需要進行嚴格規范。再如,為了讓制作出來的音樂播放器界面個性化,要求每個學生對進行刻畫細節,讓細節顯得有獨特性和設計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設計美感。學生可以從背景、狀態欄、功能圖標、排版布局等小細節處發揮創造力,讓每個人的作品有各自的個性色彩。而沒有思路的學生可對提供的樣稿進行臨摹,樣稿呈現體現扁平化輕簡風格。
測試員對產品進行功能性對照。負責人作為項目的掌舵人,除了完成個人所需工作,還需時刻跟蹤團隊的進度,統籌勞動力,優化資源配置。
環節4:實踐探索更優化。測試員在移動端PS Play中同步測試、即時分享,設計員根據測試反饋,對UI進行修改優化。設計制作完音樂播放器界面,測試員利用手機App“PS Play”進行測試設計。在手機上直接測試界面設計是否符合使用規律、美學規律。組件交流,根據測試員反饋,設計員可在電腦PS軟件上進行修改,同步測試。通過移動端對設計界面可視化呈現,進一步加強教學與職場和生活的聯系。
環節5:市場表現來評定。根據UI設計師的崗位能力要求,將設計的作品在威客網中進行投標競選,將專業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體產品,將產品與市場實際想融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產品在市場中經歷風雨。
以音樂播放器界面為例,學生大致確定這個音樂播放器界面需要有哪些功能,以及上下級頁面的關系,將思考的信息架構重組,設計出具有基本功能的草圖,形成用戶界面的基本外觀。植入UI設計,規范設計制作標準,就可以完成一份具有可操作性的交互界面。通過課后拓展,讓學生在一品威客網進行實戰操作,與真正職場相銜接。
3.教學評價多元化
為了提升評價效果,多元評價方式在課程中廣泛應用。該課程的多元評價面向以下三個素材。第一,作品本身。教師根據在案例中崗位負責的工作量及創作效果進行評價,主要針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二,答辯匯報。以小組為單位,將整一個工作過程做成一個PPT展示,內容涵蓋主題設定、每個成員的工作內容、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最終呈現、設計思路等匯報,將崗位滲透的效果進行提煉,抽象的綜合素養呈現于課堂上,其他小組進行提問,深度交流。第三,威客網中的甲方反饋意見和評價。學生將作品直接投放于市場上,接受來自于經濟市場的直接考驗,更加現實看到自己作品的定位。
三、成效與反思
通過選修課的實踐,學生在職業滲透過程中親自參與設計音樂播放器的UI設計全過程。學生更加了解了職業規范,對職業的內容及流程有個定位。在移動端進行實時同步監測也讓學習評價更加直觀。通過參與投標活動及客戶溝通,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等綜合素質。學生學習積極性被有效激發,自主學習的意愿增強。學生參與真實案例的孵化,與市場零距離接觸,提高商業意識,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自身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的過程,也是在逐步向職業人角色轉換的過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植入UI設計師職業概念,夯實Photoshop軟件基礎等教學要求。以音樂播放器的UI設計為載體,通過講解UI設計中的設計規范,提高了通過教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效。教學與崗位就業“零距離”對接,有效地提升了教學素養。
改革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繼續探索之處。由于選修課開設均為高一年級。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綜合素養等相對比較薄弱,在進行案例孵化過程中,需要教師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指導與溝通,最終能實現價值的產品較少,輸入的努力與輸出的成果相對不成比例。該課程對教師專業及教學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職業滲透、職業素養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概念,職業滲透到什么程度,職業素養培養到什么樣的高度,這些度的把握也是在改革探索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沈弘.“互聯網+”時代下的高職UI課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6):271-272.
[2]田海.零基礎學UI[M].成都:電子科技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