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嵩
【摘要】信息公開工作是高校推進依法治校、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公眾了解學校辦學情況、監督辦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本文對高校信息公開發展歷程進行了探源,總結分析了高校信息公開工作現狀及存在問題,對新形勢下不斷加強信息公開,構建信息公開工作長效機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校;信息公開;長效機制
信息公開作為一種向社會公眾或依申請而向特定個人或組織公開信息的制度,目前已成為政府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舉措。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不斷探索和完善,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對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我國高等教育的現階段發展要求相比,信息公開工作尚存在很多需要不斷完善的地方。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深入推進依法治校,加快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關鍵時期,加強和完善信息公開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一、高校信息公開歷史探源
“信息公開”概念起源于法學與政治學,是政府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具體形式,也是現代社會建設服務型政府和責任型政府的內在要求。1689年,英國學者約翰·洛克在《政府論》中最早提出國家行為應該公開的原則。自瑞典1766年頒布世界上首部信息公開法,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78個國家和地區制訂了信息公開法律。信息公開作為保障社會和公民的知情權,監督行政運行的有效手段,已被得到普遍接受和推廣。
我國高等院校的信息公開制度起源于校務公開。1999年3月,全國教育工會發布《關于推進校務公開工作的意見》,是我國校務公開制度最早的政策文件,同年12月,教育部發布在《關于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建立校務公開制度。此后,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多次出臺文件,對加強和改進校務公開工作進一步提出了要求。2007年4月,國家正式頒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催生和有力推動下,教育部于2010年4月發布《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此后又進一步出臺了《高等學校信息公開事項清單》(以下簡稱《清單》)。《辦法》對高等院校信息公開工作的原則、公開內容、公開途徑及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是高校開展相關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清單》則是對《辦法》的進一步補充完善,詳細列出了根據各類政策文件,高校必須向社會公布的50項事項清單。此后,各高等院校紛紛根據《辦法》和《清單》,結合辦學實際,不斷完善信息公開制度、不斷豐富信息公開內容、不斷創新信息公開載體,信息公開工作得到了不斷發展和完善。
二、高校信息公開現狀及存在問題
《辦法》和《清單》的頒布,有力地推進了高校信息公開工作。根據江西理工大學康京濤等學者對全國820所本科院校的調研數據顯示,全國820所本科院校中有460所院校在門戶網站中設置了信息公開專欄,占到了本科院校總數的 50.61%,在設置信息公開專欄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能夠按照相關要求,較為全面地公開考試招生、資產財務、教學質量等各類信息。但是,縱觀高校信息公開工作,也呈現出對信息公開工作的認識程度不同,不同層次類型高校信息公開工作水平差異較大等特點。
應該說,《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實施以來,各高校都根據自身實際,對信息公開進行了有益探索,也積累了一定經驗,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
一是對信息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方面,很多高校對于信息公開還停留在被動執行上級要求的層面,對于信息公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息公開主動意識、服務意識不強。另一方面,社會公眾和學校師生維護自身知情權的意識不強,對信息公開工作關心關注不夠。二是信息公開工作職責劃分不清。在高校內部,有些部門單位還片面認為信息公開是辦公室的事情,與部門和學院關系不大,甚至存在消極抵觸情緒,在工作中往往導致提供信息數據滯后,公開內容質量不高等問題。三是信息公開制度體系不完善。《辦法》和《清單》雖然對信息公開的原則、內容、途徑等作出了規定,但作為全國性指導性文件,難免相對寬泛和宏觀,原則性要求較多,并不十分具體。這就容易導致不同高校之間認識和做法不同,工作水平也參差不齊。此外,在實際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政策性、專業性較強的問題,難以找到依據或缺乏具體規定的問題。四是信息公開方式單一。目前高校信息公開途徑主要是學校網站和校內辦公系統,通過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形式進行信息公開的相對較少,這反映出高校信息公開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比較嚴重,對新興網絡媒體的重視程度不夠。此外,基本沒有高校設立新聞發布會制度,也反映出高校對于重大敏感信息的公開途徑還不健全,國際化的接軌程度不夠。
三、構建信息公開長效機制
引入社會參與和監督,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辦學模式,是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特征。從這個角度講,信息公開是社會有效了解學校信息,參與學校治理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加強高校民主管理,保障師生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當下國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高等教育領域不斷推進“管辦評”分離的新形勢下,信息公開制度業已成為社會和行政部門監督學校辦學的重要手段。當前,加強和完善信息公開制度,構建信息公開長效機制已經成為推進高校治理水平提升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對信息公開工作的重視程度。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信息公開工作不僅是加強依法治校,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一所大學的社會責任和義務。特別是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未來信息公開將作為監督高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不斷加強和改進信息公開工作重要且緊迫。
(二)完善信息公開制度體系。高校要根據《辦法》《清單》,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學校層面信息公開工作的具體制度辦法,例如:信息公開細則、信息公開指南、信息公開目錄等,以便信息公開時有明確的標準和依據,也更具操作性和規范性。此外,各高校也應參考國外一流高校或國內高水平大學的經驗做法,在工作中大膽創新,不斷完善工作制度體系,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和優勢。
(三)做好信息公開工作的監督。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對學校進行監督,例如:采用定期抽查、查閱信息公開年度報告等方式,也可以采用聘請第三方機構對信息公開工作質量進行評估。二是學校要對各二級單位和學院進行監督,一方面,學校層面要做好對教務、人事、財務等職能部門的監督工作,確保應該公開的信息能夠及時、準確的公開;另一方面,隨著管理中心下移,學院的招生、人事、財務自主權不斷擴大,相應的信息公開責任也越來越大,學校也要做好對學院信息公開工作的指導和監督,讓學院發揮好其信息公開的主體責任。三是社會公眾和校內師生要對信息公開做好監督,信息公開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社會公眾和師生,因此廣大社會公眾和學校的師生員工要提升自己的權利意識,切實擔負起監督責任,促進高校信息公開工作的有效開展。
(四)科學評價信息公開質量效果。科學的評價是引導信息公開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機制。目前各高校對信息公開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所公開事項對于回應社會關切,解決群眾切實問題究竟起到了哪些作用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存在個別信息公開以后無人問津的現象,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及高校要重視對信息公開效果的研究和評價,以便更好地形成信息公開工作導向,推動信息公開工作更加精準地服務社會需求。
四、處理好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幾個關系
(一)處理好主動公開與依申請公開的關系。主動公開與依申請公開是信息公開的兩種主要形式,主動公開具有知情范圍大、受眾群體廣的特點,做好主動公開至關重要。但主動公開的容量畢竟有限,不可能將所有信息都面面俱到公布,這既難以在技術上實現,也不利于社會公眾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查找所需。主動公開類信息,應該是結合上級要求,凝練最能準確反映學校辦學情況、辦學質量,社會公眾最急需、最關注的信息。而依申請公開主要是服務學者進行研究,方便師生了解情況,以及保障社會公眾對辦學信息的知情權而進行的。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是信息公開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在實際工作中應注重處理好二者關系,使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發揮作用。
(二)對于保障社會知情權和維護學校信息安全的關系。社會公眾依法享有了解學校各類辦學信息的權利,學校向社會公布各類招生、財務,以及辦學質量等信息,讓社會更好地監督學校辦學運行,有利于提高辦學質量,符合學校根本利益。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信息被社會媒體炒作,甚至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等困境。這就需要妥善處理好保障社會知情權與維護高校信息安全的關系,掌握好信息公開的“度”。學校信息公開牽頭部門及配合部門,在依法依規做好各類信息公開公布的同時,要做好對信息的研判和處理,不能簡單地把工作中的數據表格復制粘貼后就向社會公布,特別要注重做好涉及師生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此外,對于各類擬公開的信息,都要嚴格按程序進行保密審查,堅決杜絕泄密事件的發生。
(三)信息公開牽頭部門與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在高校信息公開工作一般都歸口到學校辦公室牽頭管理。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信息公開內容往往涉及到招生、人事、財務、資產、教學等各個業務領域,有些數據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專業性,僅憑學校辦公室很難將工作開展到位。信息公開工作不應僅是辦公室一家的事情,需要各職能部門進行協同配合,在學校辦公室與職能部門之間應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筆者認為,在信息公開工作中,辦公室的角色應該是信息公開的牽頭部門,即按照上級信息公開的要求和學校需要,對學校的信息公開進行牽頭組織,對各職能部門的公開工作進行指導監督,保障各類信息能夠及時、準確、有效地公布;職能部門是各自業務領域信息公開工作主體,要按照相關要求做好本業務領域的公開工作,并對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規范性負責。
【參考文獻】
[1]馬懷德,林華.高校信息公開在中國:歷史溯源、文本解讀與制度展望[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
[2]康京濤,張慶曉,我國高校信息公開制度的現狀與反思[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