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賀明
【摘要】歷史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通過學習歷史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讓學生了解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愛國熱情,使得學生能夠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創新教學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分析,提出了些許教學建議,希望對高中歷史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 歷史 教學策略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2-0147-01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應試技巧,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而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則是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歷史、實證史料,并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養成探究式的自主學習習慣,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1.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材內容通常都是大量的文字敘述,老師在教學中如果還是單純地采用傳統的灌輸式講解的方式,只是讓學生對重點內容進行記憶,會導致學生對歷史知識一知半解,貌似提高了學習成績,實則會使得教學變得枯燥無趣,導致學生失去對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效果不斷降低。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得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使單調的歷史教學充滿趣味性,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需求,因此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水平。
2.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老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被壓抑,不但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還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過于依賴老師,離開老師就會變得無所適從。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加強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老師將課堂上的一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去思考和討論,讓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在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歷史知識中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在完成高中歷史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創新策略
1.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素養
新課改下,要想做到高中歷史教學創新,首先需要老師改變教學觀念,因為老師是教學的發起點,而老師教學的觀念則決定了教學的模式和教學方法,會對最終的教學結果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新課改下老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能夠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自主學習,還要為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加強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創造性思考,和學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同時老師還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養,廣泛閱讀歷史資料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儲備,能夠從科學的教學去對歷史進行分析,這樣在教學中才能讓學生對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歷史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
2.創新教學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有效地促進了教學水平的提高,當前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通過網絡上豐富的歷史資料充實課堂教學,既補充教材缺陷,還能拓展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增長見識,還能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一舉多得。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我國古代科技成就和文學藝術的圖片和一些資料,讓學生了解中國歷史上燦爛的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從而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3.創新教學模式
新課改下,老師作為課堂主導的教學模式已經滿足不了教學需求,所以老師應作出改變,創新教學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老師要做好角色的轉變工作,老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導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和引導者,為學生創造學習的條件和環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老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制作一些微課,讓學生提前做好預習,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課堂上老師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學過程中的疑問進行討論,通過共同討論和老師引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還能查漏補缺、取長補短。
結束語
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老師一定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不斷吸取先進的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學生以后的成長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盧婭.基于新課改的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 成才之路, 2017(22):78-79.
[2]張支利.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研究[J]. 教育, 2016(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