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吉文
【摘要】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并不單指學生的數學成績有所提升,而是指教師利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創設適當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使學生在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下獲得良好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地發展,使數學教學真正地對學生的人生發展有所幫助。結合教學經驗,從初中數學教學應當遵循的原則入手進行分析,探討了初中數學教學有效的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有效性 原則 對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形式和目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的教育理念也出現了重大的轉折,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有了新的認識。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往往會使用單一的教師主講的教學模式,學生只能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很難發展出良好的數學學習興趣和核心素養,長期下去,給教學質量的提升也產生了很大的限制。因此,要想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正確理解新課標思想,依照有效的教學原則制定教學計劃。
一、初中數學教學應當遵循的原則
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大量的事實表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自身的潛能,從而提升教師講課的效果,取得良好的教學質量。因此,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深入貫徹新課標理念,真正地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以此為核心定制教學方案,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原則。數學是一門對學生實際生活有很重要幫助的學科,然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單靠教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用途,因此,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擴展,讓學生展開實踐活動,體驗數學知識的實際用途,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直觀性的原則。數學知識大多比較抽象,對于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正處于初步發展的初中學生來講,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一定的處理,將其用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個體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以面向全體、尊重差異的態度開展教學規劃,必要時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程度上獲得進步。
科學性的原則。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關鍵時期,并且從小學轉到初中,會面臨更大的學習壓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正確知識來開展教學,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對策
1.合理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現有的初中數學教材大多是系統地講解數學知識,對于其中涉及到的數學思想、數學知識的實際用法等描述的并不詳細,很難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得不結合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的二次開發,通過將教學內容進行更細化的處理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使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現實意義,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這一節內容時,我沒有按照教材的內容直接給學生講解定義,而是讓學生拿出一張紙,首先讓學生進行一次對折,假設單張紙的厚度為0.1毫米,那么一次對折后的厚度就變成了0.2毫米,再次對折就變成了0.4毫米……這樣,讓學生進行多次對折,每一次對折我就會將紙張的厚度記錄在黑板上,接下來,雖然由于紙張大小的原因學生無法多次試驗,然而我在黑板上寫出的數據卻使學生大吃一驚。將一張薄薄的紙對折30次左右的厚度數值竟然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要大。學生對這一現象產生了很大的懷疑和興趣,紛紛開始動手計算。這個時候,我再引入乘方的概念,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平常更加旺盛,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適當地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隨著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學生與網絡之間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身為教師,我們要用辯證的目光看待這一現象,不能以網絡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危害就片面地將網絡排除到教學之外,應當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學會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發揮網絡媒體的教育功能。網絡上的信息包羅萬象,教師要仔細分辨這些信息,找出對數學教學有益的內容出來,以此作為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文化素養,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比如,在學習“投影”這一節內容時,在講解了教材上基本的知識之后,我利用大概八分鐘的時間為學生播放了《最強大腦》中有關“投影”的一部分內容,引起了學生強烈的興趣。在節目中體現出的投影的知識與教材相比更加豐富和奇妙,還涉及到了微積分的知識,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雖然無法完全理解,然而正是因為未知,學生才更有興趣。在播放完以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發表自身關于投影知識的理解。這樣,將網絡媒體資源適當地引入到課堂中,可以有效地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向學生展示更豐富的數學世界,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3.布置開放的課后作業。課后作業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而開放性的課后作業不僅能檢驗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學生完成的動力和興趣,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沉浸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收益。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決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以讓學生獲得更多數學知識、感受更豐富的數學文化為目標,通過開放性的作業布置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數學教學的價值。
比如,在學習“圖形的平移與旋轉”這一章節內容過程中,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任務:通過網絡、電視、報紙、實地調查等方式了解“圖形旋轉與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用途,記錄下來,根據自己的想法探討“圖形旋轉與平移”對生活的意義。這樣,通過布置這種開放性的課后作業,學生完成的積極性會大大提升,并改變了對課后作業枯燥、乏味的固有印象,如此,就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下提升了課后作業完成的質量,實現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4.使用全面積極的評價方式。教學評價不僅能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還能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是提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初中學生正處于敏感的時期,教師要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挖苦,在評價上不要只關注學生的成績,也要針對學生的品格、素養等進行適當的評價,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優點,提起主動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注重語言上的藝術,如在對小組進行評價時,要通過“你們小組的氛圍真融洽”“分工很明確”“解決問題很迅速”等關鍵點使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且,教師面對學生的缺點,也要持以包容的態度,不要一次性將學生的缺點都擺在學生的面前,應該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慢慢地滲透給學生,讓學生一點一點地改正,避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勇氣。
綜上所述,要想提升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一定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真正地將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人,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學生對學習的需求,從而定制出有效的教學計劃。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的作用絕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通過別開生面的授課形式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在快樂中獲得進步與發展,使我們的教學真正地對學生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況達,余靜.淺談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4,(02).
[2]韓李梅.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