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階段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也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應注重立足于教材滲透德育教育,也可以播放課件、開展課外活動、講解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有利于提高學生道德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成長,可見,德育教育在課堂中應用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應用
一、 前言
過去,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講解知識,忽視滲透德育教育,致使學生不明確正確的價值觀念,不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不好的習慣,致使學生出現行為舉止不文明不規范的問題,對于學生日后發展非常不利。為了促進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下文章提出在小學語文課堂實踐中應用德育教學,有助于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
二、 德育教學在課堂實踐中應用的意義
近些年,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許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父母較忙,大多數由爺爺奶奶照顧,難免嬌慣孩子,致使孩子性格比較自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而且,不懂得如何管理自我,自我約束力較差,在課堂上經常擾亂課堂秩序,不認真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對于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工作時,要重視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講解課文內容,分析不文明的舉止,不規范的行為會影響人際關系,并且,自私的性格很難增進友誼,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學生不僅理解語文知識,還主動改變自己的性格,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道德素養,使學生無論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都能夠做到懂文明、講禮貌,以及不亂扔垃圾,時刻注意保護環境,愛惜一草一木,從而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由此可知,德育教學在課堂實踐中應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健全人格、改變自私性格,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 德育教學在課堂實踐中的應用
(一) 立足于教材滲透德育教育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注重滲透德育,教學過程中立足于教材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在講解知識時,先分析知識點,使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文中字里行間抒發的情感,以及運用諸多的詞語,描寫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美麗的風景,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中優美的詞語、描繪的場景,詳細剖析后,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感情和文中的中心思想,也可以要求學生用筆勾畫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針對學生畫出的句子進行講解,在分析語文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既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又主動接受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 講解課文內容時進行德育教育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用德育時,可以一邊講解課文內容一邊進行德育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和掌握課文主旨。同時,接受德育教育,促進學生完善自我,并形成良好的品質。
例如:學習“懷念母親”時,詳細講解文中各個段落大意,之后,表述生活中父母付出很多,辛苦工作以及日常接送,非常辛苦、勞累,告訴學生應學會感恩,可以幫助父母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促使學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更加感恩。可見,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既理解和掌握課文主旨,又懂得感恩,回到家中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并學會獨立,不再過于依賴父母,獨立自主完成作業,逐漸增強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可見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對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三) 開展課外活動滲透德育
當前,小學語文教師為了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在教學中應先講解語文知識,而后,預留時間開展課外活動,帶領學生到室外,觀察大自然,花草樹木,告知學生如果不注重保護環境,將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空氣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身體健康,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而形成環保意識,不再隨意亂丟垃圾,主動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
例如: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時,教師在講完課文內容后,組織學生開展課外活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樹木、自然環境,學生發現一些樹木被砍掉枝干,并且,草地上還有一些垃圾。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垃圾收集起來,注重保護環境,創設美好的家園,從而在滲透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環保意識,明確保護大自然的重要性,可見,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德育非常重要。
(四) 播放教學課件滲透德育
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的內容之一就是愛國,小學語文教師明確這一點后,在講解教學內容時,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在網上查找與新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用電腦制作成課件,借助多媒體設備和投影儀播放課件,展現直觀立體的畫面,邊講解課件內容邊進行德育教育,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詹天佑》時,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直觀化、立體化的課件,不僅突出課文的重難點,還可以呈現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吸引學生的目光,促使學生認真觀看,之后,詳細講解課件中的文章,分析詹天佑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學生感受到詹天佑克服重重阻礙,努力完成國家交付的任務,以嚴謹的態度和刻苦的精神修建鐵路,體會到在當時惡劣的條件下修鐵路非常不容易,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無畏困難的品質,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四、 總結
綜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解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結合教材內容,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促使學生轉變錯誤的認知,并清楚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舉止,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還會影響人際關系,逐漸使學生自覺管理自我,促進學生具備良好的品質。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課外活動、播放立體的課件以及在講解課文內容時進行德育教育,運用多種方法多種途徑滲透德育,促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有效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語文素養,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品德高尚。
參考文獻:
[1]張斌,李云杰.小學語文低段教學中德育滲透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11):108-109.
[2]王臣.試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102-103.
[3]鄭鐵橋.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學周刊,2018(32):122-123.
[4]周彥輝.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黑龍江科學,2018,9(19):108-109.
[5]竇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及思考[J].課外語文,2015(8):188.
[6]彭小艷.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德育的途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7):81.
作者簡介:
汪麗艷,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平川區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