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黎麗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功能。它既是課堂目標,也是課程目標。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對字詞的體悟或內容主旨的解析上,必須關注特定語用中的字詞,見微知著;關注特定語段中的表達,體悟奧秘;關注特定語境下的手法,遷移運用。
【關鍵詞】語用;課堂;表達;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關注特定語用中的字詞,見微知著
【案例】教研組磨課,自己執(zhí)教《雷雨》教學片斷。
老師朗讀課文1、2自然段,學生一邊聽一邊找:雷雨到來前,哪些景物發(fā)生了變化。
師:哪些詞讓你明顯地感覺到大雨就要來了?
生:“黑沉沉”表示大雨就要來了。
師:黑沉沉寫出了哪種景物的顏色?給人怎樣的感覺?
生:寫云,有壓下來的感覺。
師:誰能做“壓下來”的動作?(自由做壓下來的動作)像大家剛才做的那樣,從上往下用力,就是壓下來。課文里是什么壓下來?(烏云)
(課件出示滿天的烏云)
師:雷雨前,這么多的烏云重重地壓下來,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有什么感覺?
生1:我很害怕。
生2:我很緊張。
師:看看圖,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有感情地讀句子)
師:不僅是我們緊張了、害怕了,就連樹上的葉子也——(生)一動不動。蟬——(生)一聲也不叫。
師:安安靜靜的蜘蛛做了怎樣的動作呢?——(垂下來,逃走了。)(出示帶線的球)老師做兩個動作,請仔細看,哪一次是課文里說的“垂下來”。(老師演示:第一次,讓球直接落下。第二次,抓住系著球的線讓球落下。)
生:第二次是垂下來。
師:那第一次叫什么呢?(掉下來)
師:一個物體從上往下落時,如果另一頭還連著,就 用——(生)垂下來。如果另一頭完全分開,就用——(生)落下來。課文中的蜘蛛下來時——
生:有蜘蛛絲連著,就不會摔到地上,更安全了。
師:說得太好了。課文用詞多準確啊。咱們一起讀一讀。
師:給課文插圖畫上蜘蛛。
師: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會用“垂下來”,哪些時候又用“掉下來”呢?(課件出示)能看圖說一說嗎?
生:兔子的耳朵垂下來。衣服從樓上掉下來。向日葵的頭垂了下來。長長的柳枝垂到了湖面上。蘋果從樹上掉下來。
【感悟】低年級閱讀教學,應重點關注學生識字、學詞、 學句,有效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庫存,培養(yǎng)語言敏感,為準確運用語言打下基礎。本板塊中,我把教學重心鉚在提升低段學生語用能力上,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句后準確遣詞造句的能力。呈現烏云的圖片,連接詞語與畫面,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壓”的準確、生動。演示球落,讓學生在觀察中感知 “垂”字的表達效果,理解“垂”和“掉”的異同。讓學生給課文插圖配蜘蛛,再創(chuàng)設“衣服掉下來,柳枝垂下來”等生活情境,是培養(yǎng)學生詞語表達、遷移的運用能力。“攝取——消化——運用”一體,才是詞語教學的本真。這樣“涵泳”和“體驗”,理解和感悟才是切入肌膚的,詞語積累才是“活”的,用時方可信手拈來,學生才能在閱讀中提高語言品味能力。
二、關注特定語段中的表達,體悟奧秘
【案例】名師展示課,張老師執(zhí)教《鄉(xiāng)下人家》教學片斷。
鄉(xiāng)下人家,雖然住著小小的房屋,但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師:讀句子,注意老師已經加上標記的部分,你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
生1:字數一樣。
生2:都是兩句兩句的。
生3:有一些詞兒是并列的。
師:讀起來有什么感覺?
生5:很整齊,有節(jié)奏感,朗朗上口。
師:這樣寫能增加語言的節(jié)奏感。課文中這樣的句子很多,老師找了幾句,請大家把這樣的部分讀出來的,再讀讀整句。
(課件逐個出示句子)
生自由讀,男女生合作讀。每讀完一個句子,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說說這樣寫能帶給讀者的特有感受。
師:讀著讀著,我們似乎已經來到了鄉(xiāng)下,已經和鄉(xiāng)下人家融合在了一起。如果我們的習作中,多用類似的并列分句,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看看課文的插圖,來試試。
(1)鄉(xiāng)下人家的房前別有風味,( )的墻,( )的瓦,清新可愛。
(交流,點評。)
師:我們把自己熟悉的鄉(xiāng)下人家的風景,完完整整地寫 一句。
(2)清清的河水里,大白鵝在巡視自己的領地,她們( ),( ),顯得特別漂亮。
【感悟】張老師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體悟文本的字詞句,引導學生關注語意的內部規(guī)律和特定語段中的得體表達。師生關注的不僅僅是“寫什么”,更關注“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逐步領悟語言的奧妙。這樣,“理解”和“運用”彼此結合彼此促進。課堂里問題的解決不在一個平面上,教學有了自身的價值。對四年級學生而言,閱讀教學中的“讀”只是一個過程,“讀寫結合”才是終極目標。“課堂閱讀”不僅要吸收,更要學會表達和運用。“吸收”與“表達”是渾然一體的完整過程,不存在無吸收的表達,也不存在無表達的吸收,“吸收”和“表達”結合,才能讓學生把獨特的感受用獨特的詞語細膩表達出來。
三、關注特定語境下的手法,遷移運用
【案例】本人執(zhí)教《鄉(xiāng)下人家》教學片斷。
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
師:朗讀這個句子,一起思考:這句話畫龍點睛之處在哪個詞?
生1:這句話運用擬人的寫法。
師:你從哪兒看出來呢?
生2:從“探出頭來”讀出了擬人。
生3:“成群”也是擬人的寫法。
師:“探出頭來”讓我們感受到什么呢?
生:筍像我們一樣是活的,很調皮,很可愛。
師:“成群”表明什么呢?
生:竹子長得很快,生機勃勃。
師:這種寫法叫作——擬人。作者運用擬人,寫出鄉(xiāng)下人家特有的風景,我們一起讀讀這個句子,讀出這群小家伙的生動可愛。(生多種形式讀句子。)
師:課文中還有好幾處使用擬人手法描寫的句子,把植物、動物等寫活了,顯得有靈性。大家找出來,繪聲繪色地讀一讀。
課后老師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中運用擬人手法的句子。
2.看插圖,也可以想想你熟悉的鄉(xiāng)下風景,寫一兩個擬人句,努力寫出景物的靈性。
【感悟】教學中,“讀”與“寫”相輔相成。強調“寫”忽視了“讀”,“寫”就會機械盲目,學生會思維枯竭,語言庫存不足,寫作會很痛苦。只強調“讀”忽視“寫”,“讀”會失去鞏固和運用的實踐機會,“寫”只是紙上談兵。小學是作文的起始階段,教師的根本任務就是啟示學生怎么讀,怎么把讀到的好詞語、好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這樣,既引導學生理解讀寫結合的重要性,重視閱讀和寫作,珍惜自己的 閱讀發(fā)現和觀察發(fā)現;又為學生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的深度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師以朗讀為手段,讓學生體會、感悟典型詞語,為學生的表達提供例子。課后布置了作業(yè),很好地利用了文本的“樣子”,為寫擇讀,為寫而讀,以讀促寫,引領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這樣,閱讀教學抓住“語言”這一基本載體,抓住“運用”這一重點目標,體現著語文教學的本色。
“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功能,是語文學科的主要目標。閱讀教學中,它既是課堂目標,也是課程目標。語文就是教字詞、教朗讀、教表達(口頭和書面的)。從學生的角度講,就是學字、學詞、學朗讀、學表達。潘新和先生說:“讀書不但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學識,而且是為了讀‘生活,讀‘他人的心靈。” 閱讀教學必須關注語義內部規(guī)律或特定場景下的得體表達,并引導學生準確運用。通過詞句的辨析體悟和實踐運用,引領學生讀懂他人的心靈,豐潤、敏感自己的心靈,學生就不只是“讀者”的角色,而且是感覺語言之美的“發(fā)現者”,在“仿造”“改造”中學會“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龍賢東)